《风筝》这部剧比一般谍战剧高明之处就在于,剧中在讨论理想和信仰的同时,加入了大量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探讨。其中郑耀先和一众在国民党兄弟在解放后站到了对立的阵营里,兄弟情和信仰难以平衡的拉扯,看的我一次次落泪。其中就包括简之自杀这一段
赵简之在被捕后,在监狱中,目睹了四哥徐百川是如何指认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刺激,当晚就选择了撞墙自杀,原因有以下几个:
1.对于四哥的背叛感到震惊和伤心
徐百川和郑耀先是戴笠手下仅剩的两位八大金刚成员,交情深厚,胜似亲兄弟。也曾经以命相托对方。且郑耀先在战场救过徐百川的命,这些作为郑耀先得意手下,和六哥兄弟相称的简之一定知道。并且六哥和四哥都是老牌军统,和共产党是死对头。可被捕不就,徐百川就投靠了共产党,并揭发赵简之就是郑耀先曾经的手下。一向对四哥信任有加,对六哥崇拜不已的简之受不了信仰和情意的双重动摇,况且他还不知道徐百川是被威胁的。震惊之余,他内心最后的顽强防线被击垮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承受不住打击的简之,本能选择了逃避
2.不确定自己是否也会背叛,干脆以死明志
四哥被捕时间不长,且曾经是那么坚定的信仰着军统的精神。如今却短时间内就背叛了朋友,投靠了对方。官级更低的简之虽然下手狠,但其实头脑和心智都一直比较单纯,也是个急性子,这在宫庶将要成为他上级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简之自知四哥老谋深算也会中招,自己也怕招架不住共产党的审问,说出同伙和六哥的信息。为了保护更多人,最好还是选择以不能开口的死去最不至于出卖同伴
3.想用自己的死给外面的宫庶等人传递有内鬼的危险信号
从后来剧情中看,韩冰告知徐百川他被捕后从未见报报道。这一点可以反推出,其他被捕的和枪决的人都见了报的。所以简之的死也一定会见报,这样其他人就能够知道简之是畏罪自杀,撞墙而死。在外的宫庶和孝安肯定会察觉出危险,好早做打算,甚至还在山城的六哥知道消息后,也会察觉出危险,这样便能实施更好的潜伏或者撤离方案,保全力量
可惜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忠心的赵简之死的如此惨烈,不免让人寒心
《风筝》这部电视剧对比于《伪装者》《潜伏》,更加能够透露出从事地下工作的特工为了完成任务所经历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郑耀先这一角色站在国民党特务机构多年,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弟兄们的照顾,在军统中上上下下拥有大量的粉丝,无不对他是佩服和忠心!而跟他一起共事的这些军统特务,一个一个都是他精心培养起来的,然而又是一个一个被他给送上断头台,这段戏看着确实十分揪心,这些信仰国民党的特务们竟然拥有着不怕死,不怕牺牲的精神,实为敬佩!
赵简之也是郑耀先的一个忠实的粉丝,在他被捕后,亲眼目睹了四哥徐百川是如何指认自己的,并愤懑的大骂徐百川狼心狗肺,对不起六哥,心灵上受到了极大刺激,当晚就选择了撞墙自杀,他的死原因有以下几个:
1.触于对四哥的背叛感到震撼和痛心疾首
徐百川和郑耀先位列军统戴笠手下八大金刚,交情深厚,并不像军统内部军官之间那样互相猜忌,胜似亲兄弟。曾经以命相托对方。郑耀先在战场救过徐百川的命,徐百川在渣滓洞给郑耀先提供藏身之所。他俩在郑耀先这些兄弟心中都是老牌军统,杀死多名共产党,与共产党是势不两立。
徐百川在被捕之后竟然出卖兄弟投靠了共产党,并揭发赵简之就是郑耀先曾经的手下。这一点让赵简之有些想不通,一向对四哥信任有加,对六哥崇拜不已的简之受不了信仰和情感的双重动摇,他并不知道徐百川是被威胁做出这样无奈的选择。震惊之余,他内心最后那道防线彻底被击垮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承受不住打击的简之,本能选择了逃避
2.不确定自己是否也会背叛,干脆以死明志
四哥刚刚被捕,曾经他是那么坚定的信仰着军统精神。如今却瞬间背叛了朋友,投靠了共产党。这一点让简之感到共产党的手段是十分的高明,赵简之想到了这一点,像四哥这样的人都能够轻易的就服从了共产党,自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若是面对严刑拷打那绝对是小菜一碟,就怕共产党拿什么来威胁自己,想到这些,为了自己不出卖更多的兄弟,不出卖六哥,为了自己热忠于的信仰,他毅然选择离去,这么多年军统生涯,只有死人永远不会出卖兄弟!
3.想用自己的死给外面的宫庶等人传递有内鬼的危险信号
从后来剧情中看,韩冰告知徐百川他被捕后从未见报报道。这一点可以反推出,其他被捕的和枪决的人都见了报的。所以简之的死也一定会见报,这样其他人就能够知道简之是畏罪自杀,撞墙而死。在外的宫庶和孝安肯定会察觉出危险,好早做打算,甚至还在山城的六哥知道消息后,也会察觉出危险,这样就能够让这些老兄弟们出行更加谨慎,对于六哥用死亡告诉他,简之走了,这辈子没有对不起六哥!
赵简之在郑耀先的兄弟中算是一个愚笨且忠心的兄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对六哥的尊重以及敬佩,所以他能够一直死心塌地的跟随郑耀先,以致于死去的时候都怀念六哥,至死也替兄弟着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兄弟!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