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韦是战死的
初平年间,凉州董卓祸乱朝野,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举义组成反董联盟军,征典韦为军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赵宠对他的才干和力气很是惊讶。[3]
效力曹操
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转投曹操,隶属于夏侯惇,随夏侯惇四处征战,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4]
濮阳战布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和吕布在濮阳作战。吕布的别支部队屯兵于濮阳西面四五十里的地方,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军尚未及时回还,而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同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5]
典韦
战濮阳
折冲左右
曹操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带领亲兵几百人,常绕大帐巡逻。典韦本人强壮勇武,带领的人又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每次作战,经常是最先攻陷敌阵。典韦被迁为校尉。他性格忠厚谨慎,经常白天在曹操身边侍立整日,夜晚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曹操认为他非常豪壮。典韦好用大双戟与长刀等兵器,军中给他编了军谚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6]
共32张
典韦各类图片
力战身亡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在贾诩的建议下,突然反叛,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于是率轻骑逃走。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军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十余支矛摧断。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想上来活捉他。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张绣军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张绣军不敢近前。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张绣军,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张绣军方才敢于向前,割下典韦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
血战宛城
曹操退住舞阴,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间谍取回他的尸体,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曹操的车架每次经过襄邑,常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7]
正始四年(243年),典韦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8]
历史评价
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张绣手下军兵蜂拥而来,身无片甲的典韦兀自奋力死战,腰刀已经砍得残缺不能再用,典韦干脆一手提着一个活人当武器迎敌,又击杀八九人后,即使这时候典韦身上已受伤达数十处,也已没人敢再上前送死,众人只是远远将他围定,想用弓箭将他射杀,典韦在箭雨之下,已濒临死亡,凭着一口气仍然死守着寨门。这时,寨后被突破,敌军从他背后深深刺入一枪,典韦这才大叫几声,倒地而亡,死后半晌,都无人敢从他倒下的前门进入。
这是三国演义中张绣发动叛乱,典韦勇挡敌军的一段描写,将典韦的勇武和忠义渲染的淋漓尽致。
为了突出典韦的英勇,罗贯中还安排了一个桥段,让胡车儿在张绣叛乱前把典韦的双铁戟盗走,并把他灌醉,失去武器和被灌醉的典韦,仍然能力阻敌军,掩护曹操得以逃跑,难怪这样的典韦会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
许多人或许有疑惑,铁戟对典韦到底有多重要?有铁戟和没铁戟的典韦相差有多大?
戟这种兵器,在古代属于特种武器,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一器多用,不过戟对使用者要求很高,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非长时间训练不能成功,所以武将中使戟的并不多见,三国演义中也只有吕布、典韦等寥寥数人。长戟况且如此,使用两支短戟,更需要双手的协同和高超的技巧。
看看正史的记载,典韦力大没有疑问,力大是古代成为武将的基础条件,典韦单手举旗的故事能很好说明。
《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典韦使戟的记录,在他一出场就有记载:门开,(韦)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可见他用戟是从军前就已得心应手。
那典韦是否只会用戟呢?肯定不是,乱世中从军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诸般兵器都要娴熟,这也是常识。
曹操濮阳征吕布时,征召敢死队突击: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典韦在这场战斗中使用的是长矛,撩戟是类似投枪的投掷性武器,并不是指典韦的双戟。它是这么使用的: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还有记载: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这次典韦拿的是刃长近一尺的大斧子。
根据记录来看,典韦应该是长短武器都能使用的得心应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这才是个标准的猛将,而非只是善用双戟。
但手持双戟的典韦,战斗力应该确实有加成,这可能是因为戟的特性。
典韦双戟的重量,也有明确记载: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汉代一两是16克,一斤16两,大致是256克,八十斤的双戟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大致是在41斤左右,现代还有几十斤的石锁运转如飞锻炼身体的人,对于力大著称的典韦,这个重量应当不是问题。
武器越重,威力也就越大。正史中,典韦的戟并没有被胡车儿偷走,张绣发动叛乱后,他持戟奋战,掩护曹操,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戟的威力在这里体现得相当明显,这种特种兵器能够锁住敌人的武器,在力大的典韦手里,一击就摧毁了敌军的十来支长矛。
敌军毕竟太多,突入了双戟的防守范围,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这时已经到了肉搏阶段,双戟失去了作用,所以典韦才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典韦奋起最后的余威,复前突贼,杀数人,不过毕竟是人不是神,受伤太重,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生命就这样终结。
所以,双戟对于典韦,确实是如虎添翼,这主要是由于戟的威力所致,所以罗贯中才会安排胡车儿盗戟这样的桥段。不过手持双戟的典韦,并无法从如潮的敌军中生还,战场的大局,也并不是两支戟所能决定。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