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和青年文摘,家里还保存有很多本,是以前的旧杂志。对这两种读物有莫名的感情,上学时经常看。
青年文摘多是青春时期的故事,很自然质朴的文字,即便如今不再是学生,依然喜欢读那些清淡的文字,恍惚间好像回到了过去一样。
记得有一期青年文摘中的故事,相恋的两个人没有走到一起,很多年过去两人在车站相遇,黄昏时分,车灯的灯柱指向前方,两人欲言又止,相互礼貌致意,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还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姑娘在公交车上,认出了很多年前的同桌,她曾经对同桌有过好感,后来转学走了,转眼过去了很多年。同桌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他头发挑染成黄色,嚼着口香糖,戴着耳机,松松垮垮的样子,颇有些玩世不恭的颓废。
物是人非,很多时候我们想着一个人,想的其实不是这个人,而是那个人所在的岁月,岁月如梭,记忆在书香中浮浮沉沉。
读者则鸡汤文很多,不同于现在比较浮夸的鸡汤文,老读者中的文章都很接地气。当时读的时候喜欢做读书笔记,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看到《读者》和《青年文摘》突然心里某个地方颤动了一下,就像一位曾经很久没有见面的同学突然来到自己面前,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很多人不知道,《读者》过去叫《读者文摘》,是受到世界流行极广的《读者文摘》的启发而成立的,它的风格就是要转载世界各国的各种优美的文章,要求打动人心,有“文不惊人誓不罢休”的味道,因此每一本杂志都会读到一两篇触动心弦的好文章。
因为受众人群在国内,慢慢发展成以我国文化、文艺、文章为主的时尚杂志,但是因为杂志的名字涉嫌倾权,后来改为《读者》,
随着各类杂志的蜂拥而上以及电子类杂志的竞争,特别是手机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风格和习惯,《读者》销量持续下滑,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青年文摘》是和《读者》同类的杂志,但是内容风格更多涉及年轻人和新知识,但是还是因为手机的出现,此杂志逐渐被边缘化,看文章的不是青年,而青年以及很少关注杂志,即使关注也向追星、时尚、专业、和更有专业信息的内容渗透。
形象的总结就是在阅读成为奢侈品的今天,纸质杂志已经被“马云们”和“手机”打败了!
马上又高考了,始终记得那年高考作文,好在自己考试前几天读的《读者》,作文后来算超常发挥,语文分数一出来我就明白是作文的缘故,才得以读的自己第一志愿学校。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读者》、《青年文摘》了,反正很早之前是在书店前站着抓紧时间看,偶尔买(当时买本读者是大开销了),后来有图书馆,到阅览室的话,这两本也是必看的。
现在大家看手机、电脑比较多,我个人还是喜欢纸面阅读的,有时候走在路上,买本《读者》,还是有之前开心的感觉。也有点感恩,参照第一段。
你要说看了这些杂志有什么用,我感觉也说不出,就个人喜欢吧。看书读报,要说有什么用,那你就输了。
马上高考了,语文考试,作文怎么写,没有阅读输入,能有输出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劝学诗》里面最后一句,“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读者》、《青年文摘》,以及《三联生活周刊》,这类优秀的杂志,里面有经典美文,有新进的社会动向、人物榜样,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包罗万象,还是很值得读读的。
不怎么买杂志现在。也就在家吃饭的时候习惯拿意林、文摘、特别关注看,都是以前买下的。篇幅短,拿得起放得下碎片化阅读。不像长篇大论那种大部头要挑整段空子读。一薄本,拿着轻,看着不伤眼。emmmmm,我有时去厕所也会顺手带一本,这个这个 ,有点尬啊。我妹向来带手机进厕所,偶尔拿本杂志。
我奶觉少,晚上看电视声音小了听不清,大了吵着我爷,几乎每晚都会拿我以前买的杂志、小说看。有的字小还要带老花镜。然后我们家灯都关了,我奶那屋台灯还亮着。有时她看着看着睡着了,书掉到地上啪嗒一声才惊醒。我奶今年换的智能机,因为她之前老说用不来就没给她买。其实下载喜马拉雅会方便些吧,不用看听就行了。但是我还没给她手机安装上。不过也可能我奶更喜欢纸质书
一般用读书软件,毕竟手机随身携带者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