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明朝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一生历经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明神宗万历初年他恢复宰相并自担任首辅(宰相),进行行政改革、税改、强兵、平乱、封口,时称“万历新政”,卓有成效。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转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的时期。他22岁中进士,开始政治生涯。当时的进士大都陶醉在吟诗作赋的悠闲生活中,而他却专心致志地攻读史书,总结历朝兴亡盛衰的经验,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力图挽救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振兴衰弱的封建王朝。穆宗隆庆初年,张居正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的边务,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万历初年任宰相以后,雷历风行地革除弊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主要作为如下:
一、澄清吏治 明朝后期官僚机构非常腐败,管钱谷的不知出纳之数,掌刑名的不懂律例条文,官场中争名逐利,贪赃枉法成风。为了励精图治,整顿政府机构,张居正创立“考成法”,督促公务,考核官吏。具体方法是由中央各部衙门,把拟办的公事登记造册,分别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用以留底、备注和送内阁查考,严立限期完成来往公事。按月考查,每年总结。凡有拖延积压,逾期不报的,都要论罪处理。吏部以此作为评定官吏勤惰的依据。
对于官吏的赏罚、选拔,张居正的考察着重于言行是否相符,一切以功实为准。他提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的主张,到一般官僚大二人瞧不起的下层群众中去发现人才,只要有能力,即使和尚、道士、衙卒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不受资历、毁誉和爱憎影响。该重赏的不能吝啬,该责罚的不得包庇。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大臣子弟,不宜与寒士争进”。对皇亲贵戚宁可赐予财富,不能轻授之职务,官职不论大小,一概不准世袭。官吏任命后,不宜更调太繁,使得人有专职,事可责成。如此精选一批得力官吏,组成精干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又严格规定各级衙门的权限。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一概由中央任免,把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内阁,做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他要求推行政令要采用强硬手段,雷历风行地贯彻实施,“锄强戮凶,剔奸厘弊”,反对宽容姑息,玩忽职守,以造成上尊朝廷,下守法制的作风。这些办法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
二、增加财源 明朝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瞒产偷税的情况非常严重,征粮地的大量减少,使政府收入急速下降。隆庆五年税收总计有250万两,而支出竟达400多万两,财政严重亏损,造成国家财源枯竭的危机。土地兼并的结果又把一部分赋税转嫁到农民头上,造成产去税存,赋役不均的流弊,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加深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了做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购,而小民如获更生”,张居正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漏税的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以做到不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不法豪强权贵,减轻了农民的浮税。据万历八年(1580年)官方统计,查实的征粮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孝宗弘治时期多出300多万顷,这数目虽有些夸大,但史书上说“自正(德)、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却是事实。
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政府实行赋役改革。1581年(万历九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把力役合并田赋征收,一律缴纳很两。这项改革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张居正还起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筑堤300多里,堵决口130多处,用完备的堤防把黄河约束在原来的河道中,以水攻沙,使河道畅通无阻,解除了多年的水患。
这些措施,扭转了国家财政亏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社会经济。
三、整顿军事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明朝的外患主要是北方的蒙古贵族和南方沿海的倭寇。多年来边防失修,外患频繁。世宗嘉靖后期,严嵩推行投降屈辱的军事政策,更加速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将领隐占土地,冒领军饷,士兵因给养不足,成批逃亡。蒙古铁骑几度南犯,长驱直入,如过无人之境,一直进逼京郊,严重残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张居正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提出赫然奋发,足食足兵,以御敌人的主张。他选派一批得力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代,重修边防要塞,改变“卒惰而玩,将令不行”的陈规陋习,在边境线加强了防御力量。
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骚扰和日本海盗的侵略行径,张居正注意到内外区别,提出不同方针和政策。对于北方的鞑靼贵族,依靠武力做后盾,做分化争取工作,利用上层分子之间的矛盾,封俺答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使得“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开创了蒙汉人民友好往来新局面。对于从沿海入侵的倭寇,作为用兵重点,他强调“用兵次第,宜以海寇为先。”在沿海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造成戈铤连云的阵势。在平时做到人心不懈,在战时做到进可攻,退能守,全面抗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对于起义军,他采取重兵围捕,一捧打死,一个不留,以绝后患。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
四、提倡实干 明朝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是理学,他们流行一股不务实际,只尚空谈的学风。张居正是统治阶级中的首脑人物,这种地位使他不可能违背明朝的统治思想,但是现实状况的腐朽不堪,又使他痛感到理学的迂腐空疏。为了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他不得不突破反动理学的禁锢,面对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革命新的思想,从而对理学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扫无用之虚伪,求躬行之实效”。反对说空话的不良学风,提倡“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要求学问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种强调务实精神,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
他还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对死亡、雷击等自然现象作了科学解释。认为人死之后,“一瞑而万世不视”,没有什么灵魂。雷击死人,身上的焦纹是受到火气烧灼的结果,不表示任何天意。他还用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水葬、火葬、野葬等风俗来说明,葬就是藏的意思,避免尸身外露而已,没有什么深文大意。这种无神论的观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振兴衰弱的王朝,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改革弊政,打击豪强权贵发展社会经济,表现出勇于革新的精神。但他也是和其他地主阶级政治家一样,所作所为在主观上都是为了强化封建统治。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表现出地主阶级仇视农民反抗的阶级本质。但这些改革都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它不单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已经没落,封建生产关系所能容许的改革余地非常狭小,而阻力却愈来愈烈,这些改革所能获得的实际成果很快就遭到破坏。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顽固派反扑而来,新政即告废除。支持改革的官僚被罢官、贬滴,张居正一家被迫害致死十余人,六个儿子除小的后两个隐逃,其他都不得善终,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掘墓鞭尸(死后58年终被崇祯皇帝平反封“上国柱”谥号“文忠”,仅次于最高级“文正”)。自此以后,明王朝更加腐朽,无可救药了!
参考文献《古史常识》
其他答友别吹毛求疵,人家只是想知道你对张居正的真实看法。
张居正有三个主要的身份。第一个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花的精力不是一般的多,他对自己的儿子绝对没下过这么大功夫。
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严师,倘若他不是同时兼任首辅的话,一定能够功成名就,成为一代最有名的帝师。而且难得的是学生家长李太后对他极为信任,完全支持他的教育。李太后和万历身边的太监冯保,经常为万历的不听话去找张老师告状。
有一次万历犯了大错,李太后差点把他废了召璐王进京继大统,张居正还替万历写过罪己诏。
一般男孩子十几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叛逆期,张居正去世的时候正赶上万历的叛逆期,结果悲剧了。
第二个身份是内阁首辅,实打实的宰相。张居正被后人称为明朝唯一一个政治家,可以和诸葛亮那样的名相相提并论。因为他主持了一次深刻的改革,带给了大明王朝一次灿烂的中兴。改革一定会得罪人,也成为他后来悲剧的原因。
他还重用了戚继光,北京北部的长城就是他命令戚继光主持修建的。有机会去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看看司马台长城,变化多端充满想象力,基本上长城的建筑方式你都能看到。(明朝原装的,不是吹牛?)
第三个身份我们就不太懂了,他是个贪图享乐的贪官。听说他回乡做32人抬的大轿,轿子里有卧室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伺候的仆人。
后来抄家的时候,抄出白银十万两。作为一国首相,还是个大贪官,这点钱真是有点不好意思见人。跟和大人没法比。
张居正万历十年死于痔疮手术(有点奇葩,不知可有内幕)。随即被清算,家人遭到迫害,他主持的改革措施也大部被废。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