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它的来历还要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时说起,当时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他的权利也是格外的重要,于是就开始构思用什么宝贝来彰显这个皇权威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器是作为品德高尚的一种表现,所以就开始采集玉石来制作这个象征皇权的玉玺,在想了很久之后才决定制成方圆为四寸的玉石,在其上方交纽处刻画五条真龙,玉玺的题字则是由丞相李斯亲生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
前言
玉玺从秦朝开始一直流传至西晋时期,在之后的王朝中并没有这枚玉玺的记载,感觉就是从世间消失了一样,特别扑朔迷离,一直到现在也是没有任何线索,这枚传国玉玺算得上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级文物了,它的失踪实在是令人叹息……
解析
从这枚玉玺制作出来以后,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是坎坷的,它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唯一信物。
从秦朝之后,后世历代帝王都信奉这枚传国玉玺,继承王位时都以得此玉玺为符印,视为国之珍宝命脉,也可译为国之重器,不管是哪个帝王继位只有得此玉玺,才能在真正意义的成为一国之主,这个玉玺就是象征其“受命于天”的大气运。
有些帝王在即位时没有获得玉玺,这样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一直被臣民们所轻蔑,译为不是正统,行使权力时往往都是显得自己的底气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抢皇位必先抢夺玉玺,经过长时间的皇位交替,玉玺也是随着上一任帝王历经荣辱沧桑,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先河之中。
这枚玉玺流传了差不多五百年的历史,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皇帝下圣旨最后都是要盖玉玺的章印,这也是辨别真伪的物证之一,这枚玉玺其实并不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代表的是正统,应该是密藏起来,等到下一任皇帝继位时在传授。
根据汉代的历史记载,除了传国玉玺之外,皇帝还有六枚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它们所代表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分别由符节令丞掌管,而民间书信盖章的称为“玉印”,在形状上要小很多,刻画的动物很少用龙,因为龙代表的是皇帝真龙天子吗。
结语
说了这么多,传国玉玺也是不知所踪,真正的面目也是无人得知,实在是我们大家的遗憾,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这件文物不知何时才能重现世间……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说到皇帝的印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制度可循的。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就有六玺制度的规定,即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六玺各有其特殊职能,是最具代表性的皇权象征。两汉南北朝一直延续这个制度,到了唐朝增设受命宝和神玺,因此有了八玺制度。而后武则天增至九玺、北宋增至十二玺、南宋增至十七玺、明朝增至二十四玺,以致清朝达到二十五玺。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皇帝的印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在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于一块青石山。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所以卞和将此石三献于楚国国君(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前两次未能如愿反而获罪断其双足。直至楚文王时,卞和又抱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见其诚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后又经工匠雕琢成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和氏璧”,也是“传国玉玺”的最原始雏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从而成为传国玉玺。
自秦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传国的意义大于玉玺本身的意义。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唐朝灭亡以后,后梁朱温和后唐李存勖相继得到玉玺,后唐末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带着契丹兵打到开封城下,末帝李从珂抱着我死也不让你当皇帝的决心,也抱着自己的老婆和玉玺,跳入熊熊大火中,自焚而死。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也没找到传国玉玺。
自此,一般认为传国玉玺灰飞烟灭,再无踪影。有人考证说玉的熔点很高,绝非一场大火可以烧掉,即便烧掉了玉,镶在玉玺上的那块金子也应该能找到,但都没有史料证明这些线索。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
卞和三朝献璞玉,一世流传千古续,受命于天我为龙,万里江山春风丽,血雨腥风谁鳌头?醒来原是梦中戏!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