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五月,后金(清)大汗皇太极,以明军在锦州等地”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率大军围困宁远、锦州。在时任辽东巡抚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据城坚守,激战二十多天,给后金军队造成大量伤亡。在同年六月,皇太极无奈撤军,这就是明朝君臣所说的“宁锦大捷”。
将一次消极防御战的成功称作“大捷”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对明朝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后金在万历年间崛起于东北,在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创建者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檄文开始对明朝宣战。之后一战轻取抚顺,接着萨尔浒大败明军重兵十余万,之后几年间,明朝丧失了辽东七十多做城池。之后后金便成为了明朝在辽东防务上面的苦主,辽东的边防问题也成为了明朝君臣最为头疼的难题。
更为尴尬的是,在于后金开战之后,明军从未取得过一次说的过去的胜利,这不但让明朝君臣毫无颜面,也使得辽东前线明军士气低落。在天启年间,辽东前线士气低落到顶点,四处弥漫着失败主义,逃跑主义。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甚至向朝廷建议,放弃辽东诸镇,将兵力集中在山海关内防守。
在天启六年,明军这种逢战就败的局面才得以改善。那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二十万再次伐明,计划扫清山海关外的一切障碍,并占领山海关。结果在宁远这座城池面前碰了钉子,而指挥这场宁远之战的就是当时的宁远参政道袁崇焕。
最开始后金军队进展顺利,接连攻克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等明军八做堡垒,然后直奔宁远而来。此时明军大部已撤回山海关内,参与宁远守城的只有袁崇焕和两万多明军,而城外的后金军队则有二十万。面临着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的窘迫局面,坚守宁远这座危城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队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进攻宁远孤城,守城的明军则用礌石,火球和火炮顽强抵抗。经过两日的激战,城外尸体如山,后金军队损失惨重,而宁远还在明军手中,传闻皇太极被火炮击中受伤,最后不得不撤围退兵。后来清朝官员在清太祖实录中写道“上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不怿而归。”
这场胜利传到北京后,引起的反响更为强烈,毕竟是与后金开战以来获得的第一场胜利。明朝上下欢欣鼓舞,认为辽东危机有了转折。朝廷对有功将领大肆封赏,尤其袁崇焕,短短数月间,袁崇焕被擢升为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全面负责辽东防务。而袁崇焕也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启七年取得了更加辉煌的“宁锦大捷“。
两年间的两场接连而来的胜利,让明朝恢复了一些“天朝上国”的尊严和自信,朝廷也少有的“慷慨”的对参与“宁锦大捷”的有关的,无关的人员大肆封赏,数百人被加官进爵,魏忠贤那位尚在襁褓中的侄子,甚至都被封为伯爵。
而真正的立功者袁崇焕却遭遇了明升暗降,表明上加了一级虚衔,却被剥夺了辽东巡抚的实职。宁远之战和宁锦大捷证明了,袁崇焕是位出色的将领,而这两场胜利并没有改变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窘迫局面,此时将袁崇焕贸然撤下无异于自毁长城。奋勇杀敌的袁崇焕被撤职,怯懦致乱的戴君恩反而升官,明末的官场混乱可见一斑。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