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朝鲜,假如没有李舜臣,丰臣秀吉能征服朝鲜吗

我用我之前参考《明史》《万历五十年》等写的一篇东西来回答吧。

丰臣秀吉没有料到,这场历时六年的战争,会因为自己的突然辞世而“无疾而终”。

樱花,凋零在韩半岛

当李如松将军在宁夏平定哮拜之乱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下令全军开赴朝鲜。这位出生在铁岭的东北将军万万没想到,如今要在家门口为朝鲜友人打一场仗。但他知道,此仗,关系到友邦的国家安危,此仗,更关系到大明朝的威严。

李如松是将门后代。其父李成梁官拜辽东总兵。当然,虎父无犬子,作为将军的长子,李如松自然挑起了维护明廷安全的重担。万历二十年,宁夏副总兵哮拜父子发动叛乱,连克数城,朝野震动,前去平叛的队伍几乎无功而返。就在这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讨逆军务总兵”。九月,平定宁夏,诛哮拜九族。赢得了朝野的一直夸赞。但李如松不知道,一场更强大的风暴在朝鲜半岛上空酝酿着,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就在李如松刚刚接防宁夏军务的时候,日本人则已经准备对朝鲜这块政治蛋糕指手画脚了。早在一年前,也就是万历十九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就通信于朝鲜国王李昖,警告日军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大明,“请予协助”。这时的丰臣秀吉刚通过“本能寺之变”夺得了日本政权。刚尝到权力的滋味就迫不及待进行战争,其目的耐人寻味。更有人进一步指出丰臣秀吉欲通过境外战争来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的不满。但无论他是否有无意征服明廷,侵略者的标签已经在日本水师在釜山登陆的一刹那间牢牢贴在了丰臣秀吉身上。

日本登陆朝鲜后,朝军的微弱抵抗使李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军事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朝鲜官员宣称:他清楚的看到了日军的来势凶猛,两个月便占领了王京和平壤,甚至俘虏了两位朝鲜王子。当李昖发觉再撤退只能逃到明朝组建流亡政府才能勉强维护自己的国王地位时,他急急忙忙派遣使者向明廷求助。

明廷对朝鲜的突然告急颇有微词。面对庙堂上皇帝跟众大臣的质疑,朝鲜使臣竟不顾形象大声苦诉着祖国被日军践踏的伤痛之情。但这种作秀式的啼哭更加引发了大臣们的猜测。直到兵部尚书通过朝鲜国王的样貌辨别出国王的真假后,明廷才决定出兵朝鲜。“小心驶得万年船。”兵部尚书如是说。得到明廷将要派兵的消息后,已经受到明廷保护的李昖如释重负,朝鲜大臣甚至乐观的说:“若只如此,天兵一来,可以剿灭(日军)。”

1592年六月,明廷出兵。

初战不利。前期派往朝鲜的“象征性部队”在平壤被歼灭。此战的指挥官祖承训把原因归结到天气、日军埋伏等,似乎指挥层面是无懈可击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由五千明军参战的战斗中只有副总兵一人逃了出来。

平壤兵败后,明廷集结了近十万人的远征军开赴朝鲜,并征调了李如松为提督。“我们决定先拿下平壤。”这位指挥官自信的表示。事实也证明这位将军的自信不是没有理由的:1593年的元月八日,李如松带领的远征军与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指挥的第一军团在平壤大战,平壤城光复。远征军首战大捷,歼敌上万人,其代价则不到千人。“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对手。”小西行长这样形容李如松。

平壤收复后,明廷授意远征军乘胜追击。明军占领开城后又在碧蹄馆与日军发生冲突。从结果上来看,这场遭遇战似乎谁也没捞到便宜:名义上胜利的日军并未追击,反而退守王京,而李如松则退至平壤,守城不出。

就在两军隔城对垒之时,明廷内部出现了“反战争要和平”的呼声。而这呼声最高的竟是兵部尚书石星。赞成战争的官员们本着“大国不可欺”的态度吵嚷着继续战争:“打到日本去!”,而石星则发言列举了财政困难等一系列应该由户部处理的问题。直到皇帝亲自干预了这场论战:一名未被公开的低级官员因高喊“打日本”而被削去了职务并逮捕。至此,庙堂上的这场看似无休止的论战才得以画上句号。

日本方面似乎也急于求和——朝鲜水师在李舜臣的指挥下与日本水师决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使得日军不得不面对后勤补给线被切断的现实。丰臣秀吉知道,自己的权力如果想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那征服朝鲜就不能受到挫折,与其让供应出现问题的军队继续争端,他更愿意等待时机。为了表示诚意,他甚至撤离了王京的驻军。

和谈开始。

明廷派去和谈的队伍有些奇怪。领队人是一个毫无官衔的平民——沈惟敬——但他由兵部尚书石星举荐,这样看起来此人可信度很高。但坊间却传闻“这是一个市井无赖”。当然,这无从考证。当1594年沈惟敬和谈归来后曾春光满面的对皇帝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谈判”,而对于谈判的内容他却闭口不谈。而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则忧心忡忡的表示:“我们甚至不知道哪个是丰臣秀吉。”

日方的代表小西如安在1594年来到了北京。这位八木城城主的儿子似乎从小就知道如何取悦对方:他答应了明廷提出的所有条件,包括日军撤离朝鲜、与朝鲜修好不再侵犯等。

漫长的讨价还价固然让人头疼,但和平的曙光还是让双方使臣激动不已。当然,朝鲜人被排除在和谈会议室外,他们无法抉择自己祖国的命运。

当明廷送来崭新的册文和标榜着“日本王专属”的绸袍时,丰臣秀吉却发起了脾气:这不是他想要的。他幻想着送来一个朝鲜王子做人质、一个明皇帝的女儿来做妻子,而看起来这两个政治意味颇浓的条件被双方使臣刻意忽略了。明廷却仍是一副“劝你见好就收”的老大帝国态度:“捧你时你就是个玻璃杯子,松手时你就是个玻璃碴子”。所以,“直到册封的册文实际放在他(丰臣秀吉)的眼前时,他对争论的是什么仍一无所知。”(黄仁宇语)

“这是个不可避免的误会。”双方使臣曾试图用语言沟通不便、和谈态度模糊不清等作为借口推卸己方的责任,但恼羞成怒的丰臣秀吉不愿意承认这个误会。和谈被取消,使臣被驱逐。象征战火的阴云似乎又飘到了韩半岛。

战火再起。

1597年,日军出动了军队近二十万人,再次登陆朝鲜。而明廷方面,杨镐被任命为新军的经理。但耐人寻味的是刑玠这个作为防御的协调者却拥有高于杨镐的权利:他还担任着北京地区的军事力量的总指挥。当然,先前主和的官员们被一一贬黜,沈惟敬与他的举荐者石星被判处了死刑。捎带一提,信奉“基督教”的小西如安躲过了军事裁决,在马尼拉活到了七十七岁。

第二次开战日军显然汲取了教训:登陆朝鲜之前使用反间计使李舜臣不被统治者信任而成了阶下囚。这杜绝了日军补给线被这位水师奇才切断的隐患。而朝鲜水师的继任者几乎把舰队的命运拱手相让给敌人:当朝鲜统治者改正错误重新启用李舜臣时,水师中能作战的船仅剩数艘。“我们仍要与敌人决战。”这位爱国将军如此说道。而事实也印证了这绝非盲目的自信:鸣梁海战中击毁日舰数百艘,歼敌数千人人,而己方伤亡微乎其微,只有三十四人伤亡。

当然,对于明军来说在异乡作战的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杨镐在蔚山之战中因为指挥不当而受到指责——他被指控在战役快要胜利时遇到敌军偷袭而逃跑。而杨镐与大学士沈一贯接触亲密——后者拥有相当数量的政敌,有人认为这才是导致杨镐被免职的真正原因。“有时候文人嘴上的话比敌人射来的箭更可怕。”这位罢免者说道。

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曾警告丰臣秀吉:“(这种情况下)日本在朝鲜的阵地是守不住的”。但日本军队还是抵御了顺天、泗水上蜂拥的明朝军队。泗水之战甚至打乱了明军的步伐:减员万人以上。亲历者惊恐的说:“这简直是朝鲜之役中的的绞肉机”。明廷承认这场严重的失败,这在以前中国人的战争史上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乐于掩盖跟编造数字,以此来鼓舞自己的士气。

胶着状态因丰臣秀吉的突然辞世而打破。这个消息使得正陷在战争泥潭中一筹莫展的明廷欢呼雀跃,而日本人在这时开始撤军。“这是一场虎头蛇尾的战争!”日本批评家这样评论道。而和谈时被排除在门外的朝鲜统治者却面无表情:他即将面对的是战火烧焦的国土和大量流离失所的平民。

朝鲜战争结束后,明廷开始了大规模的庆功。但统治者对经济上即将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官员们也乐于颂文赞扬“天助国威”而懒得计算这个支撑数年境外战争的农业大国的得失。日本则因丰臣秀吉的逝世陷入了混战的状态,不过看起来德川家康似乎取得了绝对优势。当然,这是后话。

李如松没有在朝鲜战场上坚持到最后。这位喜欢奇袭的将军在与日本和谈前就班师回朝。在鞑靼进犯辽东时轻骑进击,终寡不敌众,力战而死。而后被封为“宁远伯”——他的家人也以此为荣。

日军确实久经战火,到明军不见得没有实战经验。活跃在朝鲜的辽东军,经常和后金在火拼,后来上去的浙江兵,有些丰富的抗倭经验。
活跃在朝鲜的明军,一般也就2-3万,人数不多。吃了那么多亏,其实根本没伤筋动骨,史书对朝鲜人贪占便宜,卖明军高价粮,没有好好组织后勤颇有意见。

丰臣秀吉朝鲜,假如没有李舜臣,丰臣秀吉能征服朝鲜吗图1
而且据现在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万历援朝耗费的银两,根本没对明朝财政造成致命影响。
关键的关键,清人写的明史,对明朝很多,都持贬低,诋毁的态度。要是真如明史中明军损失那么大,那么前前后后派遣的七八万人,得起好几回。

丰臣秀吉朝鲜,假如没有李舜臣,丰臣秀吉能征服朝鲜吗图2
明朝的战略目的其实达到了,恢复战前格局。朝鲜复国了,只是有点惨。丰臣削弱诸侯的目的也达到了,只是没达到的更多 特别是遗漏了德川这只老狐狸。
明帝国其实没大胜,明军士兵刷经验去了,朝鲜跟着沾光,惨中有胜。丰臣是彻底的输家。
还有个输家,估计是万历吧,其实挺好一件事,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295.html

(0)
上一篇 55分钟前
下一篇 36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