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我们荀氏家族是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世代食汉俸,受汉恩,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终于汉室。然而,我毕竟是一介文人,匡扶汉世的理想只能寄托于手握兵权的军阀。曾经,我追随过“四世三公”的袁绍,但此公“宽内嫉,好谋无断”,确实不是中兴汉室的理想人选。于是,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投奔了当时实力尚若的曹操。
曹操迎奉汉献帝入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在那个没有人把皇帝当回事儿的年代,他所做的一切毕竟为汉室保留了最后的尊严。于是,我坚定不移地追随他左右,积极地为他出谋划策,助他扫平海内。虽然很少陪他一起上战场,但我努力为他安定后方,并凭借自己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一次次帮他度过难关,走向胜利。
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曹操的野心逐渐膨胀了起来。他的官越做越大,终于做到了大汉丞相。我因助他有功,在他的表奏举荐下,我做到了尚书令。可我做的是大汉朝的尚书令,不是他曹某人的尚书令。我和他的心越来越远了。
终于,曹操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不要了,他决定逼迫献帝晋封他为魏公,加九锡。我劝过他,说你匡扶朝堂,平定天下的宏远和责任还没有完成,怎么能够追求一己私利呢?君子应当帮助君主成就大业,你这样做这不符合君子“忠贞退让”的品德。我的话说的太不客气了,必定不会为曹操所容。打开他派人送来的那个空食盒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切都完了。
当时,天下三分之势已成,汉室不可复兴已成定局。放眼天下,已经没有我荀彧寄托理想的所在了。曹操时为汉相,离开他相当于叛汉,而继续留在他身边,有违背了我的本心。索性一死了之罢!我愿用一死,为心中的道统殉葬!
荀彧只所以宁北不离开曹操,与荀彧本人文人清流性格决定的。荀彧是颍川四大家族荀氏家族,背景显赫,有才华,有梦想。早期看中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而加入袁家军,而认识到“绍终不能成事“于公元219年投奔当时尚不成气候的曹操,这与其自己认为的辅佐君主的伟业和荀氏家族的未来做赌注而做的决择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荀彧的到来对曹操也是及时雨,也得到“吾之子房”的评语。曹操在荀彧的帮助下得到荀攸、钟繇、郭嘉等大批肱股之臣,也得到颍川士人的大力支持,为其出谋画策,官渡之战为曹操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曹操功业成了气候,人、财、物都达到各方诸候难以达到的顶点,谋士如云,荀彧的重要性功就大大降低。建都许昌后,持功与曹操意见相左,失去信任,就更被边缘化了。
荀彧一生的抱负、追求、骄傲都成了一场梦,此时他已年老多病,在曹操的监视人,就是让他再投奔孙权、刘备,他也没有那个机会和能力,唯有一死才能解脱。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