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萧何是刘邦的沛县同乡,他原是县衙中的主吏掾 。他和刘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两人是贫贱之交,患难之交。萧何在刘邦起事之初就开始追随他,主管政务及后勤工作。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萧何的鼎力相助,刘邦起兵是不可能获得最终成功的。
楚汉战争,相对弱小的刘邦一方之所以能摧垮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取得最终胜利,萧何在兵力物力方面对刘邦汉军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援 ,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致胜原因。刘邦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在垓下全歼楚军、逼死项羽、取得最后胜利、建汉称帝后,刘邦论功行赏时,他以为应当将萧何推为“元功第一” 。
刘邦认为,萧何“论功当属第一”, 有几位为建汉东征西讨、屡立战功的开国功臣表示不服,认为自己“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 ,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意思是萧何没上过战场,只会动动笔、动动嘴,无尺寸战功,怎能反而位居第一功臣尊位呢?后来还是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倒也不偏不倚,颇为中肯 :“诸将皆为一时之得失。而楚汉相拒五年,汉王失军亡众,只身逃遁数次,皆靠萧何从关中遣军补其亡失,数万兵众召之即来。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军无见粮,也是萧何及时转输关中,以给不足。这样才能使汉军立于不败之地,此乃万世不朽之功”。此评论很公平,诸将皆哑口无言,终被说服,大家都心悦诚服地公推萧何为建汉首功之臣。
成也萧何……
萧何在楚汉战争中的又一大功劳,是给苦于三军无帅的刘邦举荐了军事奇才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美谈。韩信出身草根,孤苦无依,三餐不济,为人所不齿,秦末乱世时参加了项梁的义军,但一直不为项梁、项羽叔侄所重用,韩信大失所望,因此离开楚营投奔了汉军。经刘邦亲信将领夏侯婴的推荐,韩信被任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下级军官)。因工作原因,他经常有机会与总管后勤的上级萧何接触。萧何通过几次交谈,觉得韩信决不是池中之物,认为他腹有良谋,是能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平定天下的帅才,让他管粮库是大材小用,他应该得到重用。 他再三举荐,刘邦仍未认识到韩信超拔流俗、胸藏百万甲兵的大才,一直没有予以重用。韩信认为自己留在汉营无法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觉得屈才,于是又借大军开拔赴汉中的机会中途开小差逃亡去了。
萧何知道韩信逃走之事,觉得自己疏忽大意,所以来不及和刘邦商议,就连夜亲自策马飞奔出营,去追赶韩信。彼时刘邦正处于事业低潮,部将弃他而去者大有人在。有人向刘邦报告:萧丞相也逃跑了。刘邦听后又急又气,坐立不安,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待萧何气喘吁吁地回来时,刘邦又喜又恼,责怪他不该不辞而别。萧何告诉他自己是去追韩信,刘邦不信,说那么多将领逃亡你都不追,偏偏去追一个无名小辈,不值得。萧何再次语重心长的对刘邦说:“一般的将领并不难得到,韩信却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大才,国士无双啊!挑不出第二个。汉王您若想争夺天下,就必须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辅佐您、 共谋大计”。刘邦这人虽文化不高,还有点枭雄气,但他能听得进人劝,能虚心纳谏,他信了萧何,接受其意见决定拜韩信为大将,让他统率汉军。
为此刘邦特地沐浴斋戒,准备筑坛拜帅。在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的那天,刘邦在特地修筑的高坛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让韩信登坛接受大将军印信。典礼结束后,刘邦召韩信咨询平定天下的方策时,才发现自己的确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这才打心眼里佩服萧何慧眼识才的能力。后来,他依靠军事天才韩信,“连百万之兵”削平群雄,并从军事上彻底打垮了最强竞争对手项羽,底定天下。大概正因为萧何有非常善于发现并使用人才这一特点,所以刘邦登基称帝后把其他开国功臣称为“功狗” ,而唯独把萧何称为“功人”。也许在刘邦眼里,诸将不过是帮助自己围猎、擒杀野兽的“功狗”,只有萧何才称得上猎人。
对于韩信来说,萧何就是其生命中的伯乐。萧何凭直觉认为韩信是数百年才出一个的军事大才,为了让刘邦尽快认识到韩信的价值,就借韩信逃亡的机会,一再将刘邦的军,迫使刘邦认识和重用韩信。以后的实践证明,萧何的眼光确实毒辣,意见确实正确,他没有看错韩信。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萧何大力举荐,韩信就没有施展才干 、建功立业的机会 。萧何是韩信的命中贵人 。是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早在刘、项争夺天下时,刘邦为了笼络部下为他拼命,先后封了7位异姓王。楚汉战争结束后,这7个占据了大量地盘、拥兵自重的异姓王,成了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之心腹大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刘邦开始诛戮功臣,是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先后被诛杀。在屠杀异姓诸王的过程中,吕后表现得比刘邦更心狠手辣,成了剿除功臣的急先锋。
韩信为建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被封为楚王,后被削夺兵权,降为淮阴侯。刘邦对功高盖天且能征善战的韩信颇为忌惮,却一直不好下手。后刘邦率军外出平叛,吕后采纳丞相萧何之计,说高祖平叛归来,召集群臣庆贺,将韩信诱骗进未央宫,将他拘押进钟室(宫中敲钟之所),后军神韩信以谋反罪被一群宫女用竹枪将他刺死于未央宫钟室里。据说刘邦回来后听说韩信被诛, 心绪复杂,“既喜且怜之”。萧何为自保或因其他原因(彼时天下已定,韩信的作用已不大) 与吕后合谋杀害韩信。成就韩信的是萧何,设阴计毁掉韩信的也是萧何。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的由来。
【插图源自网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说的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兵仙韩信一生成败的浓缩人生。
“韩信”原是楚国的一介平民,秦始皇统一六国灭了他的国家,时常有立志报国之心,因为家贫穷酸,又加他整日游手好闲,再加上身单力薄,没有人能看得起他,甚至到了偷屠夫的肉解馋的份上,被屠夫逮个正着让韩信从裤裆下钻了过去,被史书上称为“胯下之辱”竟然成了一句励志的成语。
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韩信看到了希望,投奔到项梁军中谋得了一官半职,项梁死后跟着项羽继续反秦,本想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为项羽出谋统军,谁知他人微言轻,理想破灭,不被项羽重用,韩信无赖只好另寻出路。
正好这时汉王刘邦的出现,韩信逃离楚营,韩信投奔汉王刘邦,谋了个弼马温一样的官职,因涉嫌处犯军法要被杀头,只因他的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话被免死,但这时的韩信还没有头名状军功,照样不被刘邦看好。
直到有次偶尔的机会,韩信遇到萧何,经过长谈之后,萧何对韩信的见解佩服的不得了,认为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准备把韩信推荐给刘邦,萧何还没来得急推荐,听说韩信看见刘邦并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偷跑了。
萧何来不急跟刘邦打招呼,连夜追回了韩信,用自己的人格和刘邦的关系,给刘邦力荐韩信,萧何的力荐终于打动了刘邦的心,选择了吉日良时,拜韩信为大将军,充分发挥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就是“成也萧何”的来列。
但是,刘邦当了皇帝忌贤妒能,对韩信采取了一系列不信任措施,先是夺了他的兵权,后又逮捕入狱,后来虽然释放了,但成了有名无实的闲王,还不放心,刘邦的吕皇后以谋反的罪名除掉韩信,怕韩信生疑,萧何以韩信对他的信任,把韩信骗到长乐宫钟室秘密处死。
这便就是“败也萧何”的来历。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朋友坑朋友,实在是防不胜防。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