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正史中,对于蜀汉五虎上将的说法,其实并无记载。然而,这五位名将死后的陵墓却真实存在。
关羽墓——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
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和山西,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故里为山西解州衣冠冢;河南洛阳厚葬关羽首级处,称为关林;当阳关陵,唯此处按皇帝陵寝定制,有乾隆赐《威震华夏》匾额。
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张飞墓——身葬阆中,头葬云阳
据《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以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关羽被害之后,张飞在阆中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疆、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
(上图为河北涿郡张飞庙,并非墓)
范、张二人心怀不满,密谋杀害了张飞。张飞遗体葬于阆中,墓坐北向南,全用黄沙土垒成,隆然高起,宛若一座椭圆形的山丘,墓周全用长方形石条垒成花墙。
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在阆中呆了7年,被杀后,头颅被部下带至云阳,被云阳人所葬,但身体没有理由被带走。民间一直流传“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之说。
黄忠墓——成都西郊营门口乡黄忠村
史料记载黄忠死后安葬何处,《三国志》没有说明,但他卒于吴蜀夷陵之战发生以前,故乡南阳当时又被曹魏占据,自然应该葬于成都。至于墓茔的具体地点,由于一千余年来史志失载,后人难以确知而已。
清道光五年﹙1825年﹚,当时地名叫“鸡矢树”的农民耕地时发现一块书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的墓碑,几根人骨、一把剑和一块玉。
当即告知地主刘沅﹙字止唐,双流人,清代著名学者,为现代著名学者刘咸荣的祖父,曾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就﹚。墓碑上“讳汉升”三字误,应为“讳忠”。这说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国时期的旧物,大概是唐宋以后人们为黄忠修葺坟墓时所立。但是,这也表明此处应该就是当年黄忠安葬之地。
于是,学识渊博、名重乡曲的刘沅便邀集乡绅父老,共同捐资修复黄忠墓,墓旁新建黄忠祠。
赵云墓——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毁于明末兵火,后经多次兴废,一直规模不大。《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均有相关记载。
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什么时候拆除,我不能说),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坏。这也给子龙祠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马超墓——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
马超墓在清代经过战火的洗礼,只剩下荒冢孤坟,1935年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修葺人员发现铁刀一把,估摸墓内设有暗器,随后封闭甬道,再无人进入。如今的马超墓经过政府的修建,苍松翠柏,绿草成茵,雄伟壮观。
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
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五虎将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有一种看法是真实的历史不存在五虎将,比如,以蜀国为例,很多人说真实的历史上,赵云其实是个文官、或者赵云是女的、或者赵云是个小将,因此最多只有四虎将,但我个人认为,所有的这些说法和资料,其实都是一种推测和参考,毕竟三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所谓的正史,那也是古人在封建社会当时的背景下,记录下的当朝或前朝的资料,是否会因为受到当时朝廷的政策影响,对描述的事件内容,进行修改或者部分装饰,谁都无法保证,所以这些只能作为参考资料,百分百的可信度是谁都无法确定,毕竟谁都没办法穿越回三国,自己亲眼去看一看。
但我们可以分析下为什么要产生“五虎将”的说法,以及“五虎将”存在有什么影响,这可以方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三国。
我个人认为 “五虎将”之所以产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学创作需求
三国的人才太多,就最弱小的蜀国而言,将领、谋士也不在少数,用“五虎将”的头衔,突出蜀国旗下众多将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将领,容易以人物展开主要的故事情节,也容易让观众聚焦,所以如果“五虎将”真实历史上不存在,而在小说里产生了,那就仅仅是文学创作的需求了。喜欢看古典历史小说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不止三国,《水浒传》里同样也有五虎将,说明文学创作确实有需要。
第二、真实管理需求
其实三国就算历史上真实有存在五虎将,这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毕竟将领确实太多了,以五虎将的荣誉,划分出五位贡献最大、资历最符合的将领,一方面给这些代表人物荣誉头衔,另一方面作为全军效仿的标杆,这些也是真实的管理需求,至于五虎将到底是谁,这倒不是太重要了。五虎上将,不仅成为了军队众多将领的形象代言人,也体现了将领的最高实力水平线,成为一种标杆符号。这就好比当年的香港娱乐圈,评出了四大天王,不仅对于各个天王是一个荣誉的肯定,在这荣誉的背后也代表着四位歌坛巨星的市场地位,从此成为歌坛天王,是当年多少新生代歌手追求的目标,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四小天王。
所以五虎上将不管在历史上存不存在,至少这种说法存在《三国演义》里,对我们解读三国,认识人物时,起了聚焦和引导的作用,否则三国里的英雄将领多如繁星,到底谁更厉害点,到底谁和谁是一个级别的,看到最后,大家可能会糊涂,但作者首先给出了一把标尺,让观众在解读三国时,视觉角度不至于太发散,能迅速的记住各路的英雄人物,也为读者留下了不少谈资,所以我个人认为,五虎上将的说法,还是挺有趣的,欢迎这种说法在传说里,一直存在着。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