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两件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一件是伟大的唐朝诗人李白以他第二位妻子宗氏的口吻写过一首《代赠远》的诗,从诗中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的妻子多情、精明、刁蛮、任性的性格。其中有两句是: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另外一件就是在朝会时甩鞭这件事,并不是清朝独有的,而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穿越时空的继承力。在李白的诗中,鸣鞭的含义与题目相差甚远,但朝会前的甩鞭正式的名称就叫作“鸣鞭”,又称静鞭或净鞭。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1

关于它的起源,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记载道:“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在这以后,朝会鸣鞭这个仪式就越发不可收拾,代代相传了。在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出行的时候,驾近,就会排列横门十余人一起击鞭。《宋史》中也有相关记载:“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金史》也记载: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元代,鸣鞭在规制上更加规范: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这时使用的鞭子在外观上,有一个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但并没有长度的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帝们更加喜欢这个东西上,并不断发扬光大。《明会典》载:“候上御宝座,鸣 鞭,鸿胪寺官赞入班……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明史》中,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这四个人许是一起举手,鞭子也不会太长,太长了他们的声音甩不到一起。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时,三下净鞭;二是典礼完毕,起驾回宫, 响三下净鞭,群臣退下,这三声净鞭由一个人操作,必须保证声音高度。所以明清鸣鞭次序相同,比前代更为系统规范。看看,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仪式,每朝每代的皇帝都钟爱有加,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越来越重视,让它为已所用。这么多皇帝为什么都会喜欢听鞭子响吗?其实这是皇帝们在给自己立威呢?你想啊,鞭子打在人身上是会痛的,谁也不愿意被鞭子抽上一顿,就象牛啊、羊啊看到牧民手中的鞭子就会老老实实听从指挥,同样道理,鞭子蕴藏着是皇帝的控制力,而鞭子就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鞭子一响,大臣们就知道皇帝来了,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鞭子再响,大臣知道皇帝走了,他们也可以各忙各的,最后可以回家喝茶吃饭。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2

但能把鞭子打响可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有人为此要练上一辈子。明朝鸣鞭是锦衣卫的活,但到了清朝就慢慢地由太监们负责了。清朝负责打鞭的太监那绝对是打鞭子高手,每当上朝时,他们就会拼了吃奶的力气,把鞭子能打多响就打多响,让皇帝满意。好在,现在甩鞭已成为一项大众的锻炼方式,只要你原意,你也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把鞭子甩得叭叭响。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3

“棕殿沉沉晓日清,静鞭初彻四无声。”

《明史》“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

《金瓶梅》—–西门庆进京参加朝贺天子典仪……玉阶前,剌剌刮刮肃静鞭响三声……”

《水浒》“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西游记》“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鞭声背后,是驾驭,是皇权对百官、百姓的震慑和驱使。鸣鞭的起源不是清朝,早在五代十国之前就有,满清入关后在朝仪中借鉴了这种方式。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4

鸣鞭的作用

举几个通俗的例子:

开会了,领导咳嗽几声,或者拍拍话筒,意思就是说都静静,别再嗡嗡了,都要好好听我说。

皇帝上朝的时候鸣鞭,也是提醒的意思,闲杂人等回避,检视朝班站位次序,都注意一下礼仪、不要以无意之举犯上,不要再聊闲天了,衣帽穿戴整理得体,迎接皇帝上朝。当然,鸣鞭并不只限于皇帝上朝才使用。

鸣鞭的外观与制作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5

《清会典·銮仪卫》—–“静鞭,黄丝,长一丈三尺,阔三寸;梢长三丈,渍以蜡;柄木质髹朱,长一尺,刻金龙首。”

朝代不同鞭丝颜色也有差别,比如宋朝是红丝,元朝是梅红色的鞭丝,只是鞭梢为黄茸浸蜡,绿柄,清代是黄色鞭丝,同样也是鞭梢浸蜡。

鸣鞭的历史发展

鸣鞭=静鞭=净鞭

《周礼》—–狼氏掌执静鞭以驱赶人群,开辟道路,皇帝出入的时候则夹道列在两旁。

《秦并六国平话》:“四声万岁响连天,三下静鞭人寂静。”

晋朝—–皇帝出行时专用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车驾仪仗队就有鸣鞭的仪仗。

《事物纪原》—–“鸣鞭,五代有之。”这是宋代关于鸣鞭的记录。

《金史》,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

,“椶殿沉沉晓日清,静鞭初彻四无声。”

史》“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

史稿》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銮仪卫官赞“鸣鞭”……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清代就是朝会两鸣鞭,皇帝到达和回宫前。

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甩鞭三下(清朝最后一个太监说出来的秘密)图6

“鸣鞭”或“静鞭”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是自古以来诸多皇家礼仪中的一个小项目,其实称之为静鞭更合适,但是鸣鞭一词兼具动、静,所以文中用鸣鞭多了一些。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4725.html

(0)
上一篇 6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