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明,指的就是生物表现出的超出该生物本能需求之外的群体性现象行为。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口,但要理解并不难,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一、生物本能需求之外的行为
生物本能需求之外的行为是什么呢?
对于动物来说就是与吃、喝、拉、撒、睡、求偶等生理需求无直接联系的行为。
对于植物来说就是与吸收水分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开花传粉等生理需求无直接联系的行为。
比如创作壁画,刻画符号,烧制陶具,打篮球等,这些行为都不是生物生理本能驱动的行为,换句话这些事做与不做和生物的存活延续没有直接关系,这就属于生物本能需求之外的行为。
二、群体性现象
文明的产生必须具有群体性发生的特点,假如森林中的某个猴群中,出现了一只超级高智商的猴子,这只猴子不止能创作壁画,甚至能画出堪比蒙娜丽莎的伟大画作,然而猴群中的其它猴子仍然只会摘果求偶,别的一概不会,那么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猴群进化出了文明,因为文明在这里没有表现出群体性现象,只能说这里产生了一只超级猴子。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物种产生了文明,就证明这个物种当中必然发生了超出生物本能需求之外的群体性现象行为,而放眼地球只有在人类具有这些行为特点。
人类不止会创作壁画,而且还会造金字塔、兵马俑、宇宙飞船,亦会创办学校、剧院、电影院,这些现象都大大脱离了人类本能的生理需求,故此说人类是一种具有文明的生物。
像是狮子,他们饿了捕猎,饱了就休息,最多彼此嬉闹一下,从来不会有哪只狮子会在闲暇时画幅画来记录狮群捕猎的场景,故此说狮子这一物种不具有文明。
像是槐树,它们更不会作画记录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景,故此说槐树这一物种也不具有文明。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里列举植物太过滑稽,毕竟植物扎根于土地根本无法移动,它们怎么可能会产生文明呢?
其实仔细思考也不是很滑稽,植物并不是没有发生文明的可能性,因为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如说某些植物现在已经进化出了捕捉昆虫的能力,若是再发展数亿年,搞不好地球上也会发生植物性文明,到时候这些植物会想出使自己脱离土壤生存的办法也说不定,我们不能说现在没有发生的事以后也绝对不会发生,这样说是不恰当的。
文明指的人类打破自然界固有限制,能够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生存与生活的能力,简单的总结就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的创造力。
通过来讲,人类的创造力越强,那么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就越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利用能够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更宽的生存延续空间。
文明首先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诞生的,人类只有先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找到这种规律的弱点以及对人类的益处,从而加以改造与利用,以此为人类需求服务。
而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能力,我们就称为创造力,但是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方法存在效率与合理性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文明的等级。
由此,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手段获得的效率越高,合理性越强那么文明等级就越高。
当然,一个人类族群的文明等级高低,不能单用某少数几个方面的创造力来衡量,而是要从一个族群的整个创造力来衡量。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确不同的,西方文明追求效率,东方文明追求合理。
效率与合理的区别是什么?
一味的追求效率不讲究合理性,那么带来的将会是极大的反作用。
西方的科技文明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上的效率很高,但是西方文化获得高效率的背后是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来支撑,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管是蒸汽机还是内燃机都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来维持动力,也就是煤和石油。
煤和石油是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那么依赖这两样资源维持动力的机械就会不得不停下来。
当然了,现在西方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所以把目光转向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资源。
东方文明一直讲究合理性,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但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在不破坏自然规律前提下进行利用自然的能力。
我们古人有很多不破坏自然规律,维持自然规律的成语,比如“竭泽而渔”“修生养息”等方面的概念都是不破坏自然规律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东方文化不追求效率,我们一样是发明了水车那些灌溉工具的,只不过东方文明对自然相对的要敬畏一些,所以在深层次的探索自然中有点比不上西方。
东西方近代文明差异性的由来。
西方人之所有在深层次探索自然中,比东方人更进一步原因是他们的宗教,西方人人信上帝嘛,他们的科学就是围绕着探索上帝存不存在而展开的,所以在证明上帝存在不存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最早的科学探索。
东方人因为没有这个争论点,由此长期的社会议题都围绕着皇权与百姓等社会治理方面展开。
由此西方文明是在深层次科学探索中领先东方,而东方文明在社会治理领域这一块要领先西方。
不要把动不动上街抗议游行看作是文明的象征,那完全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而出现弊端,如果他们社会分配合理,人民还干嘛上街游行抗议?归根到底是他们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欠缺。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