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并不是一部新片,因为早在2013年,这部电影就拍好了。因为审查原因,尘封了五年,今终于重见天日。
在观影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浮现出八个字:过于真实,救救孩子。
曹保平是一位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他的电影都是由自己参与编剧的,除了《狗十三》。
《狗十三》的剧本是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毕业生焦华静的毕业答辩剧本,曹保平当时是答辩老师之一。
曹保平
曹保平起初对这个本子并无太大兴趣。一年后,当他重读这个剧本时,发觉初读时的那种感动还在。于是决定,要将它拍成电影。
曹保平在选角时,不找大开大合的演员,他希望找一个能通过细微动作表现出丰富情感的女演员,类似于《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头的娜塔莉·波特曼。
《这个杀手不太冷》 娜塔莉·波特曼
最终,14岁的张雪迎脱颖而出,饰演电影中的女主角,初中生李玩。
张雪迎饰演李玩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由果静林饰演,当时剧组资金困难,作为曹保平导演的好朋友,果静林仗义相助,零片酬出演。
果静林饰演李玩的父亲
《狗十三》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可就是这样一个体量不大的故事,依靠丰富的细节,却囊括了时下最受关注的三个话题:家庭、社会和教育。
李玩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后妈生下一个男孩,父亲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李玩的弟弟身上。
所以,父亲给李玩带回了一只小狗,希望这只狗能够陪伴李玩。起初,李玩是拒绝的。
可夜里小狗因为怕黑而发出哀叫,李玩心软了,于是决定饲养这只狗,并给它起名爱因斯坦。
小狗长得很快,李玩和它的感情也日渐加深,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就连和爷爷出去买个菜,都要牵着爱因斯坦一起去。
有一天,李玩上学去了,爷爷牵着爱因斯坦出门买菜。可是爷爷太粗心,没看好狗,爱因斯坦走丢了。
这件事把原本就紧张的家庭气氛彻底点燃,李玩大哭大喊着冲出门要找爱因斯坦。
电影中有一段长达五分钟的寻狗戏,长达在挑战观众的传统观影习惯。镜头跟随着李玩四处奔跑、呐喊和哭泣,伴着白水的配乐,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
寻狗未果,李玩也不肯罢休,在家中处处与爷爷作对,饭也不好好吃。可大家也拿她没辙。
为了让李玩不要再闹下去,后妈又给她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并对她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全家人也都点头附和,唯独李玩不买账。
李玩说过,“我不是非得要一只狗”,就像她表姐谈起为什么要交男朋友时说的另一句话,“我总得爱一个人吧”。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她们敏感、脆弱、渴望安全感,情感总要有所依附,无法依附在亲人身上时,一条狗对她们来讲,或许就是安全感的全部来源。
所以,真正令李玩生气的,不是走丢了爱因斯坦,而是家人们根本没有想过好好地陪伴她,安慰她,反倒随意找来一只狗糊弄她,还强行要让她接受。
这种强加式的“关爱”我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吧。大人们还总冠冕堂皇地说“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也是一种软暴力。这种暴力所造成的伤害,有时甚至远超肉体上所施加的暴力。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更难愈合。
直到奶奶出去替李玩寻狗而迷路,深夜未归,这件事终于让李玩的父亲忍无可忍。
他对李玩大打出手,李玩就像一只被困在铁笼中的小狗,任打任骂,除了哭泣,她无法反抗。
这件事过后,李玩害怕了,她不再嚷嚷着要找回自己的爱因斯坦,她接受了这只“假冒”的爱因斯坦。
电影中多次出现从窗户栏杆外拍摄李玩的镜头,其含义不言而喻了。在这样的家庭中,李玩就是那只听之任之,束手无策的,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狗。
大人们明目张胆地用谎言来欺骗和强迫李玩,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她完全不知情。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孩子早已长大,可父母还把他们当孩子对待。
谎言被戳破后,父母碍于自己的面子和权威,还必须强迫你接受这个谎言。成长的阵痛,莫过如是。
可最后,这只“假冒”的爱因斯坦还是没能在家久住,因为它咬了李玩的弟弟。不得已,父亲只好再次将这只狗送走。
李玩的爱因斯坦,又一次离开了她。可是这一次,李玩没有反抗,她接受了事实。
李玩先前的反抗,更多的是一种发泄,对成长环境、对家庭气氛,对身边所有人的发泄。
现在,她无需再发泄,以至于后来在自己的升学宴上,她能够坦然地吃下放在自己眼前狗肉。
不久,李玩和表姐在街上遇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表姐扯着李玩的衣服带着她追了上去。表姐一个劲地叫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李玩却站在一旁无动于衷。
那明明就是之前让她茶饭不思,心心念念的爱因斯坦,可它真的出现时,李玩却只说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秋风萧瑟,携金黄落叶四处游荡,李玩看到自己早些时候在墙上贴的“寻狗启示”,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镜头堪称全片最佳,这是一个天赐的镜头,据曹保平说,当时恰好有一阵风过,吹起落叶,凄寥的情景完全符合李玩该有的心境。若是刻意为之,恐怕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对于国产的青春片,成长是其中永远的主题。不同于《十七岁的单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以男生为主角的青春片,《狗十三》的主角是一位女生。
《十七岁的单车》海报
通常来说,青春题材的影片往往都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狗十三》也不例外,大人们和李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失败了。
那么胜利的又是什么呢?是代表传统秩序的道德,是毫不讲理的大人之爱,这是影片最残酷的地方。
“被剥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
李玩的反抗到头来无济于事,就像爱因斯坦从未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她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合理,没有浪漫主义的结尾。
牛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大人们完全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喝,只认为牛奶对身体有好处,便要求孩子喝下去。
这不正是那种强加式、畸变式、绑架式的关爱另一种具象的外化吗?
电影的结尾也饶有深意。镜头对准了李玩的弟弟,他与李玩一样,被逼着喝下自己并不喜欢的牛奶。他趁没人盯着,一口把牛奶吐了。
这个举动,李玩之前也有过。现在,轮到了李玩的弟弟,下一个即将被驯化的,就是他。就像一个轮回的开端。
曹保平在《狗十三》之前的两部作品,《光荣的愤怒》和《李米的猜想》均取材于真实新闻,表现出他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而《狗十三》,虽是虚构的故事,却比新闻还要真实,实属难得。
曹保平当初看上这个剧本,就是因为故事的女主角,并不是古怪叛逆的边缘形象,而是乖巧的正常学生,是那时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画像,是社会文化的缩影。
“失物招领,你的青春”
如果,长大是以丧失纯真和快乐为代价,以虚伪和谎言作为垫脚石,那么这样的长大,又有什么用?让人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结尾写下的四个字:救救孩子。
《狗十三》上映前一天,当年饰演的张雪迎发了一条很长的微博,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关于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看完大哭了一场,李玩好歹有个平行宇宙可以幻想,而自己只有一地鸡毛的现实。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开的伤疤,那么对不起,让你这么难过,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没有共鸣,那么恭喜你,你好幸运。
张雪迎12月6日微博
无论难过还是幸运,都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
(完)
看完《狗十三》,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影片里所有的人物其实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我们就释然了。李玩的父亲,李玩的后妈,李玩的爷爷奶奶,李玩的老师,甚至李玩的弟弟,所有人的言行都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仔细想想,一点都没错。只是他们没有和李玩沟通,不理解她的心情。
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实在很有道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观点。假如每个人都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而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很乱?
我并不认为,《狗十三》的结尾是向伪善的成人世界屈服。我也并不认为,《狗十三》是对粗暴压制青春的控诉。《狗十三》值得称道之处正是它的客观冷静。可能是因为影片的导演曹保平和编剧焦华静在年龄上正好是两代人的关系,我们在影片中同时强烈地感受到父女两代人的真实心态,而不是仅仅对某一边的批判、控诉。这是成熟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态度。
我们都做过父母,也都曾经是子女。我们都既被父母责骂过,也被孩子抱怨过。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错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我们就没有那么多苦恼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