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探知世界的本质是由于陷入了抽象知性的有限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知识认作仅是对于有限事物的知识,认作仅是由一系列有限事物到有限事物的思想进程,其中每一有限之物与另一有限之物彼此互为条件。依此看法,解释与理解只是通过他物为中介以说明某物的间接过程。例如在有限的力学里,一个物体只有在受到另一物体的撞击时,才有运动,而且运动所循的方向也是被另一物体的撞击所决定的,但另一物体之所以会运动,又需要通过另一外物对它的撞击才可得到解释,如此递进以至无穷。即使假定一个最初的原始的力,如黑洞或奇点大爆炸,甚或一个高纬度空间的超级掌控者也无法解决这类恶无限。因此由此得来的一切知识的内容只是特殊的、依赖的和有限的。在这种有限事物的范围内,人们是无法寻找到无限的自身能动的绝对真理的,从而只能无奈地把对真理的把握推之于无限渺茫的辽远未来了,或者象作为这类经验论哲学的完结者康德那样明白地宣称”物自体不可知,认识只能满足于不真的现象知识”。
但是,按照理性的思辨观点(绝对唯心论)来看,那外在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为真理是现实的,而且是必定有实际存在的。所以理性所寻求的无限原则或绝对真理是内在于这世界之中的,不过在感官所见的个别形象里,不足以表现其真正面目罢了。而且,真理不穷尽于目的,而毋宁是一个圆圈式的无穷的自身中介过程。善,绝对的善,永恒地在世界上完成其自身,其结果是,善或至善用不着等待我们去实现它,它就已经自在并自为地在世界上实现其自身了。
此思辩理念可以详细阐述如下:
一切生动性皆基于在自身中建立起一个矛盾并扬弃这个矛盾(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必须排除那认为诸多差别对立是固定化的不同存在的感性看法,而把差别对立理解为作为永恒过程的真理自身对它本身的排斥和分裂, 是自身之内的对立或矛盾。那对立的一面并不仅仅是漠不相关的两个之中的一个,而乃是对立面的一个对立面,换句话说,那对方是直接地包含于它自身之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生产与消费;公和私…任何单独一方都没有独立自存性。它与它的对立面是植根于同一个把它们孕育出来的统一体中的。如果脱离了这个统一体来单独考察这些差别对立,那么它们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对于统一体本身,都是漠不相干,看不到必然性。有了统一体自身分裂外化出对立差别这个概念,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些不相干的对立差别实质上只是一个自身等同东西(统一体)的内部差别,而它们的本质是统一性;它们便作为肯定与否定、阴与阳互相激励,而它们作为特定存在毋宁是没有持存性的,必须循环不断地回归消融于统一体中 并重新从统一体中获得新生。从统一体那方面来说,就是做为自身等同者扬弃自身作为已经分裂的东西,把存在着的差别对立收回自身,灌注生气后重新产生出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个双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进行的。
这个统一体的概念可以叫做生命的单纯本质、世界的灵魂、普遍的血脉,它弥漫于一切事物中,它的行程不是任何差别或分裂所能阻碍或打断的,它本身毋宁就是一切差别并且是一切差别之扬弃,因此它自身象血脉似的跳动着但又没有运动,它自身震撼着,但又沉静不波…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子评】
《宇宙的本质:角之度之!》
其实,在追问的尽头,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宇宙)的最后只能剩下:智慧+角度,即角之度之!也就是说:时间与非时间、空间与非空间、物质与非物质、能量与非能量、质量与非质量、粒子与非粒子、量子与非量子、因果与非因果、规律与非规律、命运与非命运、力量与非力量、辩证与非辩证、逻辑与非逻辑、概念与非概念、判断与非判断、意识与非意识、认识与非认识、思想与非思想、精神与非精神、意志与非意志、智慧与非智慧、灵魂与非灵魂、神明与非神明、盘古与非盘古、上帝与非上帝、现象与非现象、真理与非真理、真相与非真相、世界与非世界、宇宙与非宇宙、及其它未知的存在与在存……等等其背后的本质就都是一种“角之度之”的行为与作为!
——而且,舍此无它!!
但是,这种“角之度之”的行为与作为又为何存在呢?人类(神类)永远也无法解答,它是人类(神类)认识中最永恒的盲点!因为,人类(神类)的智慧有局限,有方向,有漏洞,有残缺,有不足,有不周,有不备。故而,人类(神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认知就只能永远地站在人类(神类)的角之度之中归去来兮!
(也就是说,上帝自己也无法解答自己的归去来兮!假如上帝存在,那么,上帝又由什么组成?又由什么建构?因为,凡存在都有自己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否则,祂就不会存在。故而,组成上帝的哪些终极元素、终极单位才是宇宙中第一存在、第一在存!)
既然,人类的认识具有角度性,人类的知识具有角度性,人类的判断具有角度性,人类的推理具有角度性,且人(神)都是角度者,故而,人(神)类的文明就必定是一种角度性文明,人(神)类的文化就必定是一种角度性文化!
更何况,宇宙(存在)的本质就是一种角度性角度态角度化角度式角度体(即角之度之)的存在与在存,行为与作为……
——您说呢?!
详见:萧遥子《角度论》,此处略!
2020.9.30
再述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1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