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
这是1989年1月13日海子写的一首诗,如今已成为文艺界无人不知的娇造、恬淡代名词。
在65天后的1989年3月26日,海子他真的走了。
在31年前,海子死了。
海子走时,留给世界一部诗歌,一个谜。
可能很多人要说并不认为这是个迷,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海子是自杀的
其实这个迷表面是与海子死亡及其原因相关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诗歌表达及其内心世界活动。
很多人很想知道这个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诗人都经历了些什么?
很多人想知道海子自杀时身边放的橘子有什么隐情?是否真有那只引起无限猜想的橘子?
海子是否真的患有精神分裂症?
海子“遗书”与“遗言”为何相悖?
海子是不是真的练气功“走火入魔”,如果是,那么他学的是哪一门派的气功? 海子的气功
师傅是谁?海子的功力达到了什么程度?
……
近20 年来,关于海子死因的探究五花八门。
令人惊异的是各种关于海子自杀的原因都可以在其诗歌中找到充分的证据
一、“自杀情结”说及其证据
“自杀情结”说认为海子的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距离。
他受到自身及其作品的“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暗示
“天才短命”暗示以及“道家暴力”暗示等,而不能解开自杀情节。
二、“性格因素”说及其证据
“性格因素”说认为,海子性格中的各种因素
例如:“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
“喜欢嘉宝型女人”,“有时伤感”,“有时沉浸痛苦而不能自拔”,“平时温和”、“愤怒似豹”、“铤而走险、不计后果”等
导致了其自杀行为
三、“生活方式”说及其证据
“生活方式”说认为,海子的生活简单、枯燥,缺少交流
缺少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等阻止他自杀的有力的手
海子诗歌同样支持这一假说
海子反观自身:
“又坐在空空的早晨,除了潮湿的苔藓/我一无所有”
“除了八月的土地/我一无所有”
四、“荣誉问题”说及其证据
“荣誉问题”说认为,在1989 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诗人对海子诗歌所持的保留态度;
北京作协西山诗歌创作会议,罗列海子的两项“罪名”:“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
来自社会和诗界的双重压力使他举步维艰
面对冷嘲和热讽,他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内心痛苦巨大,精神支柱倒塌
诗歌里写到:
“楚国的歌声四起
我是楚国的歌王
还记得我开口说话的日子吗?”
五、 殉诗及其证据
“写作理想和方式”说认为,海子的写作方式(狂飚突进)与写作目标(大诗-史诗)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被这个“黑洞”吸进去了。
海子诗歌文论证据支持这一假说。
海子判断明确,表达清晰:
“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
他认为:“诗歌黑暗,诗人盲目”,
六、“行动艺术”说及其证据
“行为艺术”说认为,第三代诗歌的共性特征是实验
诗至此可以是身体的艺术、行动的艺术
自杀是行动最极端的形式
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
他的诗歌行动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
七、殉情及其证据
关于海子殉情的假说,不乏诗歌证据支持。
更有关于海子死前去见初恋的故事
甚至认为是海子自杀的导火线
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 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
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 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
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 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
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
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 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但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 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海子见到她, 她对海子很冷淡
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
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 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
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 他问同事他昨夭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
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 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
他感到万分自责, 不能自我原谅, 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
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
那天早上有人说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
3月26日,有人在轨道上发现了海子的尸体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概是海子对生活的向往吧,秦皇岛离北京很近,他可能想来看看海,可是这里并没有他理想中的”春暖花开”。海子确实很聪明,智商很高,拿高学分没问题。但他智商再高,再聪明,15岁上大学,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怎么会理解大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别的孩子青春期逆反时还在中学,备受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而且也会在同学间找到共鸣,他的青春逆反期却在大学里,没有人关注他的逆反心理,也找不到共鸣,同学们都成年了,没有人陪伴他成长。人为什么会有青春叛逆期,就是因为到青春期人就开始思考人生了,人生观、价值观开始萌芽,对人事物开始有想法,这时候如果有父母家人老师的引导,会顺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没有成年人的引导和影响,非常容易思想偏激,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有劲不知道往哪里使,看什么都不顺眼,处处看不惯。所以我觉得人就该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和同龄人在一起互相陪伴成长,才是符合人的生长发育规律的。不建议父母培养神童,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很出色,也不必跳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个陌生而孤独的世界,他永远不会知道那些比他大好几岁的同学在想什么,没有玩伴,没有朋友。19岁参加工作,当大学老师,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了解成人社会中那么复杂的关系,自然各种看不惯。工作中也没有了当学霸的成就感,学霸只需智商和勤奋,工作中可不是你干得好就一路绿灯,不谙世事的他肯定各种蒙,最后失望透顶。所以人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成长期,想走捷径只会毁其一生。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