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个问题简单说几句我个人的看法:
一、庆历八年闰正月辛酉(二十二日)发生的“卫士之变”,参与者只有四人,即崇政殿亲从官【1】颜秀、郭逵、王胜、孙利。
注1:“亲从官”是指隶属于皇城司的禁兵,“崇政殿亲从官”即为负责宫中崇政殿的宿卫、巡察、洒扫等工作的禁兵。
其中颜秀、郭逵、孙利在兵变中当场被杀,而逃脱后躲藏在宫城北楼的王胜,也在第二天被发现,并旋即被杀。因此,且不谈当时是否可能还有其他的知情人,至少在明面上,此次兵变乃是一桩“无头公案”。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对此次兵变的真实动机与具体计划、目标的种种猜测,始终也只是猜测。而我比较倾向于的可能性之一,则是此次兵变有可能同弥勒教相关。
众所周知,从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以弥勒教名义发动兵变以来,至庆历八年(1048年)初,北方深州、齐州、保州、博州、濮州等州县,纷纷发生响应王则起兵的弥勒教相关兵变、起义。而“卫士之变”发生的时候,正是贝州兵变已遭镇压,王则被押解入京后。这样的时机,的确有可能导致弥勒教徒(或弥勒教兵变相关者)发动某些孤注一掷的行动。
二、《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卫士之变”有关曹后、张美人二者的记载,在我看来,也未必是矛盾的。
北宋宫城图,出自《事林广记》,现在一般认为该图错讹颇多,因此仅供参考
由于北宋,乃至五代时,都城开封内的宫城,都是沿用的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虽经宋太祖朝的扩建,规模依然相对有限,其中的寝殿群更是相距很近。因此,不论当晚侍寝的是曹后,还是张美人,另一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赶来。而仁宗所谓的“张美人有扈跸功”——一方面,实属相当含糊、笼统的说辞;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受到朝臣的完全否定。由此推断,《长编》上曹后、张美人二人的相关记载,也有可能都只讲出了部分真相。
比如,当晚侍寝的其实是张美人,她在兵变中亦做出了某种程度的“扈跸”行动,而及时赶来的曹后,则在兵变中进行了若定的应对;抑或,侍寝的的确是曹后,事件中有关她的记载也基本为真,但闻讯而来的张美人的相关行动则被隐去了,等等之类……
二者并不矛盾!
庆历八年的正月,皇宫中张灯结彩。十来名守卫皇城的侍卫潜入内宫,翻墙越户,直逼宋仁宗的寝殿福宁殿。沿途守卫,都被杀害。当晚曹皇后在福宁殿侍寝,曹后比较警醒,半夜听闻外面有金铁交鸣的声音,醒了。曹皇后迅速穿好衣服,出殿安排调度。这时候,叛乱的侍卫已经杀到了福宁殿外。殿中只有十多个宦官和二十来个宫女。曹皇后第一时间让人去传唤负责大内警戒的入内都知王守忠。同时,曹皇后让宫女守卫宫门,让宦官点起灯烛,四处巡逻警戒,一旦发现敌人,立刻示警。
当时叛党已经杀到福宁殿。殿门被攻破,几名宫女被砍伤,惨叫声传到殿内。宋仁宗吓醒了,忙问怎么回事。宦官担心宋仁宗,撒谎说是尚宫在责打不守规矩的宫女。曹皇后大怒,训斥说:“如今逆贼已经在大殿之下杀人,皇帝想要离开大殿,此时还敢胡说!”宋仁宗想要离开福宁殿,曹皇后劝阻。福宁殿中有数十个忠诚的宦官宫女,跟有几重殿门。一旦出殿,被逆贼拦截,无险可守无地可据,那更加危险。宋仁宗无奈,只能听从。
曹皇后告诉宦官,如今都知王守忠在半个小时内可以赶到福宁殿。希望这段时间大家能够坚守。如果谁愿意出战逆贼,保卫主上,日后必然重赏。十多个宦官纷纷请命。曹皇后亲自上前,为报名参战者剪去一缕头发,说:“日后就以你们的头发作为凭证!”众位宦官人人拼命。虽然作乱的十多个侍卫都是武功高手,可是一时之间也很难攻入大殿。逆贼首领让人朝殿内投掷火把,殿内帷幔被烧。幸亏曹后早有预判,让许多宫女提着水桶候命。哪里着火,随即扑灭。
就在曹后沉着应战,宦官拼死效命,王守忠将来未来的时刻,张美人带着十多个宦官赶到福宁殿。张美人身边的宦官杨怀敏(就是逼死曹利用的那位)身手矫健,很快就杀死了一个逆贼。在杨怀敏的护卫下,张美人进入大殿。宋仁宗大喜,随即责备张美人,宫中变乱为何擅自走动。张美人娇娇切切,说:“臣妾顾念官家安危,就不记得自己了。”宋仁宗感动万分,和张美人执手相看,竟把处理变乱的首功之人曹皇后丢在一边。
杨怀敏等人的加入保证了福宁殿的安全。等到王守忠率领大队人马赶到时,有三四个宦官被砍死,七八个宦官挂彩,逆贼也已经死了三四个。王守忠让弓弩手上前,一番齐射下,除了两个人逃走,其余的都当场毙命。
有关此事在两宋的纪事本末中 有详细记载。上文中人物言行,都源自正史。
宋仁宗与曹皇后关系淡漠,却深爱张美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皇后乃开国名将曹彬之后,与宰执大臣关系密切,深受朝臣爱戴。张美人则出身寒门。后宫权重,则会威胁皇权。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