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开创了中国的哲学史,是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领袖。他有二子一女,长子名叫胡祖望,出生于1919年3月16日,距胡适母亲离世仅有四个多月,取名“祖望”有遥望祖母之意。
二儿子也就是幼子,叫胡思杜,1949年全国解放时,志愿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父亲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划分为斗争对象。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连遗体也不予保留。现在,胡适墓旁的胡思杜墓为其衣冠冢。
胡思杜名字的由来也有些意思,他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这一天正好是胡适的生日。父子二人出生日期相同,胡适为他取名“思杜”是为了表达对自己的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的。
胡思杜与他不喜欢政治的哥哥不同,“善交朋友,好玩乐。”(罗尔纲语)
胡适青年时在上海一度坠落过,他担心幼子也蹈自己的复辙,于是在1941年5月特意安排思杜赴美,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胡思杜在美呆到1948年夏才回国,回国后已染上了吃喝的恶习,他归国是被海勿浮学院驱逐的结果。望子成龙的胡适当时对这个儿子有一点恼火,因而思杜回国后,胡适的众多朋友为他介绍工作,但都被胡适拒绝了,他认为这个儿子不争气、不可胜任各种工作。
后来,胡适出面,安排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去工作,寄希望他能多读点书长点学问。
1948年12月的北平,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开展“抢救运动”,用飞机载出陷在北京的名人、专家、学者。胡适是第一批被“抢救”的对象。
思杜不愿随父母南下,还劝慰父母也留下来建设新中国。他认为”我们又没有做什么有害于共产党人的事,他们不会为难我们的。”。而胡适坚持离开,并且还说了一段话,这段话今后成为名言:
“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没有自由;他们来了,既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这句话表明胡适对共产党并没有真实的认识,也因为这种认识,导致了胡适上了第二批战犯名单。
北京解放后,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人大的前身)政治部学习。由于胡适当时被称为“国民党的忠实走狗”,胡思杜也身不由己背负着罪孽。但他内心急切盼望新政权的肯定。他要与他的父亲划清界限,于是,写下《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的思想报告,胡思社毫不留情地使用了大量的诸如“走狗”、“罪恶”…………之类的词语。
胡思社因此举动,得到了赞赏,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历史。
1950年9月22日,此文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上。
胡适先生获悉后,自是怒发冲冠随即说出:“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
胡思杜原意是以此文表明自己与胡适划清了界线,可一石击起千层浪,胡适的那句“连沉默的自由都没有”。让胡思社的愿望化为了泡影。
胡思杜生命的最后几年与他的远房堂兄胡思孟有过接触;其他的留在大陆的亲戚都是党员干部,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主动不与他们往来,而思孟是个工人,又目不识丁,不用考虑什么后果。
由于胡思杜身背父亲的阴影,三十好几的人了,仍没成家;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尽量保持乐观心态,可身份一直是二等公民。1957年,中央号召出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他认为向社会作贡献的机会来了,就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曾想此为“引蛇出洞”之举,风云突变后,他被划成了“右派”。
不管如何努力,”胡适儿子‘’的标签他怎么也擦之不去。在当时的年代,他的梦想、他的贡献都容易被忽视!终于,他承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1957年9月21日,留下一封遗书给胡思孟,在万念俱灰的状态中上吊自杀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