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相声界最大的陋习。就是这个辈分,让马志明不敢收徒弟,也让马志明之子马六甲无法拜师。就是这个辈分,险些让李文华老先生死不瞑目。也就是这个辈分,让杨少华老爷子至今身份不清不楚,杨议至今是海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相声界这么在乎辈分呢?
相声界讲究辈分是众所周知,之所以说辈分是相声界最大的陋习,是因为这种带着封建残余性质的现象可以说是阻碍相声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在相声圈里,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滑稽的一幕,一见面没有别的事,先师哥师弟师叔师大爷师爷攀论一番,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在过去,相声演员就像小伙计,从小要学徒,出师长大后闯荡江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师承辈分才能立足于社会。
而相声呢,门槛太低,只要是个人,会说话就能说相声。这就使得旧相声艺人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不入相声门,不和我们是一伙的,就无法登台表演相声,就会受到排挤。看到这,朋友们是不是想到了当今相声的内斗?
其实像马三立、侯宝林这样的相声艺人,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大师不是因为辈分有多高,而是因为艺术好,辈分和艺术不是一码事,苏文茂先生拜师成名早,许多比他辈分高的演员年龄比他小,但凑在一起时也要尊称一句“苏老师”,为什么?就因为人家的艺术好。老先生们其实对辈分很不在乎,他们更关心相声的发展,所谓“能者为师”。
但是现在的相声艺人,虽然动不动就把侯宝林,马三立是他师太爷,师爷挂在嘴边,但是大师们谦逊好学的风骨,坐艺先做人态度,这些人是一丁点都没学到。倒是把拜师,找干爹当做快速出名的一条捷径。
听听深受相声界辈分之害的杨议在侯耀文追思会上的发言,“嘴皮子没有你说相声干嘛?不练功干什么来?”,“把人逗乐了是最伟大的事情”,“只知道谁有名拜谁,没有用!”“你不上台磨去,那活怎么能瓷实?”“练功练功练功,基本功基本功基本功!没那个甭说相声!”,“没有一个包袱是脏的,那是我们心里脏!”……
当时在场的某些相声艺人汗都下来了吧?
相声是一门比较古老的表演艺术,早年间由于撂地演出相声演员社会地位比较低,互相之间的帮衬就特别重要,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声独有的一些行规,比如演出纪律、收入分配和辈分关系等。
这些规矩大多为约定俗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增加,尽管很多规矩没有文字记载,但由于口口相传并遵照执行,使得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艺人们也能有章可循,保证了相声艺术的顺利发展。
由于时代所限,很多行规难免带有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新时代相悖的规矩已经逐渐被淘汰。而辈分关系却沿袭至今,相声演员从古至今都看重师承门户,讲究长幼有序。
从过去来说,一个人有师承,到另一个新地方演出只要报出门户,当地就给个面子。如今这种情况不再出现,但相声演员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讲究,明白师承关系互相就能有个照应,“人不亲艺亲”。
一些老传统保持了那么多年,只要没有特别的坏处,不对新社会的人际交往造成太多困扰,没有必要急着把它丢掉。那种“老的一定是不好的,新的一定是好的”的武断思想,要不得。
其实大家有个认识上的误区,相声界在乎的不是辈分,而是门户。辈分和门户的区别在于,辈分是上下之分,而门户是内外之分。
在相声行业辈分不怎么重要,但是门户很重要,因为门户直接决定你是不是干这个的,至于干的怎么样不重要。相声行业有句老话叫:“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注意是艺压不是辈压,让别人服气的是手艺而不是辈分。
在过去的某段时间,相声界的辈分其实是被人忽视的,换句话说,并不会因为有辈分获得尊重。在旧有的文艺体制内,辈分代表不了什么,演员的收入主要看级别和职称,甚至跟领导的人脉关系都比辈分管用。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相声界重视辈分,其实主要还是近些年德云社的兴起,德云社的这种班社管理主要依赖的就是行业辈分,行业辈分是连接每个演员的纽带。拿德云社为例,在它的后台几乎每个人都与德云班主有关系,或者是徒弟、或者是师兄弟、或者是师叔师大爷,甚至是师爷。
那么在德云社后台,所有人的第一关系是相互的师门辈分,第二关系才是工作关系;而在国有院团,第一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师门辈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