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是否真的“青天”值得商榷,但是包拯脸不黑,额头也没有月牙,这是可以确定的,那么为什么包拯在民间会变成这幅模样呢?
包拯,民间称其为“包青天”,对于官民泾渭分明的年代,给与一位官员如此高的赞誉,绝非偶然。
包拯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一路跟开了挂一样,当然这也跟他本身的才干相关。
包拯28岁便考取了进士,但是真正做官是在宋仁宗景佑四年才出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这个时候,包拯已经38岁了。
那么这十年包拯去做什么了呢?其实包拯考取进士时被分配到了江西任知县,但是因为父母的缘故,包拯这个人比较孝顺,父母尚在,不舍离开,于是婉拒了,后来几年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又经过几年守孝,包拯最终才出来当官。
1037年,先是在安徽天长出任知县,这算是父母官;
1041年,任知县4年后,便升为端州知府;
1043年,便调任殿中丞,成为一名正式的京官,可以说是远离了百姓。
这样看来,包拯做父母官,仅有不到四年,即使算上知府也才6年。短短六年期间,即使才能如何出类拔萃,也无法企及“包青天”这个称号。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并非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各种破案的包拯,这些都是戏说,包拯真正留给世人的财富是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的为官本色。
出任京官之后,京城权贵如云,包拯上任后却一点也不买他们的帐,与沆瀣一气的京城官场格格不入。
最传奇的就是“包拯唾溅帝面”的故事,讲的是在弹劾国丈张尧佐时,包拯讲话激动的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宋仁宗不得已,最终收回了已经说出口的圣旨。
事后遇妃子埋怨,仁宗用衣袖擦著脸说:“包拯在大殿上慷慨激昂,唾沫溅了我满脸,你只管要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这件真实发生的故事,证明了包拯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大无畏精神。
宋朝人有 “青天情结”并不奇怪,因为那个封建时代,那个家天下的年代,那个人治的年景,出现一两个清官,百姓自然是心生期待、满心欢喜的。所以包拯被称为“包青天”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个青天并非行“为民做主”的小事而得,更重要的是对包拯为官风采的崇敬。
也正因为包拯铁面无私赢得了青天称号,所以包拯才变成了“黑脸带弯月”的奇特相貌,毕竟在古人看来非寻常之人必有非常之相,长的大众可不行,于是在民间流传中,包拯被“重塑”了。
当然,今天来看,包拯之所以能成为“包青天”,最关键的因素是他遇到了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正是这样一位仁君,似包拯这样刚直不阿之人,才能如鱼得水,尽显清官风采。否则,把包拯放到其他任何一个朝代出任京官,都是活不过第二集的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