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

这句诗以及陶渊明都是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个隐逸还不是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陶渊明相信“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即使是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如果心静不下来,摆脱不了名缰利锁的话,那也算不得“隐”。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终南捷径”,“隐居”于终南山之中,其实心还在朝廷之上;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物我两忘,即使在市井之中,甚至在朝堂之上,人也照样可以获得宁静和自由。摒弃了世俗追名逐利这种价值观之后,人需要找到一个新的价值观,这新的价值观的支撑点在哪里?或者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么样活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辞官归隐了,不需要上班了,有时间了,所以就在自家篱笆之下,随随便便摘几朵菊花。在这闲适之中,不经意间一抬头,郁郁葱葱的南山映入眼帘。

这个南山是什么山?陶渊明的隐居之地在柴桑,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市南边就是雄伟高大、风景秀美的庐山。李白《望庐山瀑布》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看出庐山的高大;苏轼《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指庐山地形复杂。可是在陶渊明眼里不一样,这一座高山既没有让他产生高大的压力,也没有让他产生复杂的压力,一抬头,一下子南山就是庐山,就被他收入眼底了。何等的自然,何等的闲适!

另外我们看看为什么是“悠然见南山”而不是“悠然望南山”?其实答案很简单,“见”是无心的,“望”是有心的;见就见了,见与不见,南山就在那里,没有什么思想波动;有心之望,一望之下,可能会引发感叹自然之美,也可能会引发思古之情,会让心情不再平静,所以“见”显得更加自然。陶渊明已经心远地自偏了,何必要再去做有心之举,何必再去望南山呢?

更进一步解读,“悠然现南山”,谁悠然?第一层理解是诗人悠然,诗人悠然之间就看见了南山;第二层理解是南山的悠然,看见了南山的悠然。诗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之间物我两忘,彼此合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看见了南山,看到了什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岚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美不胜收,此时飞鸟归来,正成群结队的返回栖息的山林之中。此情此景,也可以对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最重要的。所有这一切,这秋天的菊花也好,这南山也好,这云彩也好,这飞鸟也好,乃至于诗人也好,全都没有任何心机,全都凭着本性生活着,人和自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实现了完全的和解,也实现了完全的融合。此正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那在这样的生活境界之中,陶渊明找到没有找到人生的真谛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生活之中,是饱含着人生的真实意义的,可是想要说出的来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为什么找不到?是因为这个真意绝不是用理性的思考、冷静的分析能够得来的,这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身心一起去感受的,这种感受出来的结果,是佛家的不可说,拈花一笑,也是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

儒家名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独善”并不应该是失意之后的无奈之举,它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退步和转身,转身之后才现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够有一种悠然的存在。如果人永远陷在名缰利锁之中,就算退回去了,又怎么会有悠然的采菊,悠然的南山,悠然的人生呢?

王安石辞去相位后,退居南京,每天读书,游历钟山。他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称赞其中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饮酒》其五,志趣不群,辞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原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图1

这首诗凭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历来受到很高的称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王安石称为诗中第一语,当有如下原因。

其一,道出心灵解脱的方法,耕种为本,心远为念。

心远俗自离,耕种有真意。陶渊明甩下了不为三斗米折腰那句响亮的话,辞官归隐了,归隐还要有资本才行,陶渊明两袖清风,只能到乡村种地。他在诗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他认为归隐之道,在于亲自耕耘,自食其力。因此,陶渊明才被称为真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是自己活生生的耕种生活。你什么事都不干,是不能超脱自己的,这一点,和禅宗六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一样,百丈曾要求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形居尘世中,栖心超天外。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腐朽黑暗,不合于世,内心的忧愤如何排解呢?还是要痛下决心,放弃功名利禄,虽然居身尘世中,但只要心远,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就能丢掉物欲,断绝尘想。内心世界就能获得超越现实的恬淡,虚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图2

其二,道出了一种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理想生活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恬静,闲适的生活,诗人在园地里采摘菊花,做菊花酒,累了,直直腰,优美的南山形象,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诗人的客体已经消逝,他的心境已经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纯洁,和融,浑朴,也就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图3

什么样的生活为理想的生活?自己喜欢的生活,适合自己的生活。陶渊明不会钻营取巧,不会曲意逢迎,他发誓绝不丢弃自己的做人尊严,一定要返回到人的本性上来,寻找一种静穆,淡远的生活状态。于是,他耕种,读书,喝酒,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我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快乐的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种闲远散淡,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有人生的真正意义,可是这种妙谛又怎能用语言描绘得出呢?

陶公这首诗寄意深远,反复诵读,能够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纯然平和,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难怪苏轼说,陶诗初看若散缓,细读有奇句。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62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1月 13日 下午2:55
下一篇 2023年 1月 13日 下午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