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关羽嗜杀,而是庞德誓不投降。庞德不愿意投降就算了,还辱骂关羽,辱骂关羽也就忍了,还痛骂刘备,这对于关羽来说是不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成全庞德,将其诛杀。
何为投降?一般是指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
这里的停止抵抗就有放下武器的意思。
如果手里的武器已经掉落,没有关系,可以举起双手以表示手里没有武器,甚至更加急切一点就跪倒在路旁,这样,对方很容易看到是不是真的投降。
于禁的三万兵马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很多人的盔甲兵器也丢掉了,既无法进攻,也无法防守,面对关羽水军紧逼,如果做抵抗也是无谓的死亡,因此于禁选择放弃武器投降。
可是死硬分子庞德率领剩余士卒继续抵抗,跌落水中被擒,可是依然不肯投降。
那么关羽为何不放他一马?
想当年,曹操能够义释张辽而促使张辽成为麾下一员猛将;孙策也能义释太史慈而让他镇守边镇;张飞义释严颜而导致一路畅通无阻,那么关羽为何不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呢?如果庞德投降了,那么樊城一战胜败还不一定呢!
其实,不是关羽不想招降,而是庞德不愿意。
关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拿他的旧主马超和兄长庞柔来说事,可是庞德不听还好,一听更加坚定了不愿意归降的意志。
那么庞德听到关羽提到的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可能对马超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只是当年为马超的部下,不好说啥;对于其兄长,其态度也是非常不满,因此关羽拿他们说事,反而坏了事,更加肯定了不投降的正确性。
如果庞德不愿意,关羽可否将他关押起来,然后通过时间来感化他?
这个看起来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
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逮住沮授后也想感化他,可是这个家伙偷马打算偷偷地逃跑,因此曹操不得不将他处死。
历史上有名的文天祥也是如此,元军将他逮住之后押往大都,企图慢慢劝降他,可是文天祥依然矢志不改,最后不得不将其处死。
那么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呢?也有,比如洪承畴就是这样的。
皇太极逮住他后,也是几天不吃不喝打算饿死自己了,可是经过几轮规劝后,洪承畴一改初衷,还是投降清朝,成为清朝统一天下的开路先锋。
可见,投降还是不投降,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世事的变化跟着变化。
那么关羽可否将他关押起来,慢慢地劝降呢?
这个看起来是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在当时的形势非常紧张,还没有分出胜负。
一时间投降三万余人,要是将庞德关押起来,很有可能生出什么变故来,毕竟关羽的总兵马也不多,大约在三万多一点。
一方面要照看这三万降卒,还要围困樊城,襄阳,哪里有那么多的兵力呢?
因此,不得已,关羽将这三万降卒送到江陵关押起来,对于庞德只能杀了。
如果不杀,一起送到江陵,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幺蛾子呢?不杀又怎么能够威慑那些投降得不情不愿的人?
大部分人经过这场洪水,弄得丢盔弃甲,失去抵抗能力而投降,其投降的意愿也不会强,毕竟他们并非战败而投降,而是天灾导致的后果,心里当然不服气。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的家属均在北方,即使暂时投降也是非常勉强,一旦形势有变,突然哗变,以关羽的兵力怎么控制得住呢?
三万降卒其实就是三万个火药桶,要是把庞德放在他们之中,难免不会爆出什么不可控的事情来。
关羽杀庞德就像刘备在雒城杀张任一样,都是为了震慑那些不愿意投降的死硬分子,告诉他们抵抗到底是死路一条,而不因为对方是一个人才,才放他一马,甚至囚禁起来,这可是妇人之仁,慈不掌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庞德为何拒不投降呢?
庞德可不可以选择投降呢?其实也可以,既然可以从张鲁那里投降曹操,也可以从曹操那里投降关羽,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这样,庞德留在曹操处的家属必然遭殃,这个可是曹魏的法令所规定的。
于禁可以投降,那是因为他是老功臣,追随曹操多年,立下的功劳数也数不清,即使投降,曹操看在于禁昔日的功劳上也会网开一面。
曹操也确实如此,并没有为难于禁的家属。
可是庞德就不一样了,他本来就是投降曹操不久,功劳也没有立下一份,如果这样投降关羽,拿什么来抵?其家属必然按律处罚以儆效尤。
战死沙场,还可以封妻荫子;如果贸然投降,其家属必然受到牵连,就像马超的下场一样,受人唾骂。
庞德追随马超那么久,在汉中张鲁处和马超分道扬鞭,大概也是看不惯马超的为人,这才不愿意和马超投奔刘备,可见,庞德和马超不是一路人,他心存道义和信念。
曹操能义释张辽而使之投降,那是因为吕布已经被处死,江湖之大何处安生呢?不如投降曹操,也可博取一个封妻荫子的功名来。
孙策能义释太史慈而使之投降,那是因为孙策是英雄,太史慈也是英雄,俩人相处不枉英雄惜英雄。
张飞能义释严颜而使之归顺,那是因为严颜遇到的刘璋并非明主,为之赴死也不值当,因此本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明义选择更好的大树去抱也未尝不可。
可见,拿庞德和张辽、太史慈以及严颜相比不太恰当,时间,地点和事件均不同,没有可比性。
由此可见,在大义面前,庞德选择了去死,而不是苟且偷生,即使关羽想留他一命,庞德也不会抓住,反而会生出更大的祸患来,因此,关羽成全了庞德,彰显了他的忠义。
关羽杀庞德可以借鉴罗贯中先生描写周瑜打黄盖一事,可谓是一个愿杀,一个愿死。
在关羽围樊城之际,庞德的任用是颇受质疑的,《三国志》中说“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而庞德面对质疑的一句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心志。
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这里讲到的庞德射中关羽的是面额,而非肩膀那一箭,而根据《关羽传》里记载,关羽肩膀的一只毒箭为流失,关羽也确实刮骨疗毒、面不改色,但此时华佗早已死亡,为其刮骨疗毒的只是军中名医路人甲。
而关羽趁汉水湮没七军之时趁大船攻击,此刻的庞德是帅军避水于岸堤之上的,而关羽令军士于穿上乱箭射杀庞德军。庞德是力战不退,并斩杀欲降之将董超等人。此战记载于《三国志》中也相当激烈,并非关羽轻松克敌。
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失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日:“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可见庞德是决定以死报国的,后来庞德随行几人坐小船欲回曹仁军营时,船翻落水,被关羽活捉。庞德到了关羽军营,立而不跪。关羽问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庞德骂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此时的关羽是刘备刚授封的蜀汉武将之首,官拜前将军,又大胜于禁七军,围樊城曹仁以致曹操震动,已议迁都之事,可谓是最威风之时,好言相劝庞德这等二流将领,还吃了闭门羹,污言秽语迁至其主刘备,本就高傲的关羽是受不了这个气的,遂斩之。
所以说,关羽斩庞德,是一个愿死,一个愿斩。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