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以“宫室本位”为主的,换言之,就是帝王的宫室凌驾于其他类型的建筑之上,任何包括宗教建筑在内的不得僭越。这种“本位思想”在汉代便奠定了坚稳的基础。太和殿的政治地位和规模,号称东方三大殿,它在整个紫禁城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它在故宫中级别最高一一扩展叙述如下:
曹丕首开帝王正殿名为太极者
以宫为主的时期是汉高祖奠都长安的时候,由萧何任项目负责人,首先修建了“金舖玉户,华榱壁珰“的长乐、未央二宫,总共达到十七个宫名。应该说明的是,古代的宫就是室,室便是宫。祗限于帝王居用。
“殿大堂也。”(《汉书.仓颉篇》)秦始皇最先留下“前殿”遗址,著名的宫殿也有十多处。
以后历代帝王的正殿称为太极者,乃是黄初元年(公元220),文帝曹丕偏喜宫殿,雕饰观阁,用白石英、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城中,名为太极者。
西晋时期的经济十分困难,曹丕称帝后,因为受到当时佛、道教的影响,只是在宫殿中装饰了五色石,用于表示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谈不上雄伟壮丽。不过,这种理念却一直影响到后代,包括清代紫禁城第一殿的“太和”殿名字。
天下中心之太和殿
与明朝不同,滿清入关后,没有对明代的宫殿形制进行“老旧宫殿改造”(也没有能力改造)而是承袭旧制,只是在名称上稍加更改,表示“旧貌换新颜”了。
将明时的“奉天”殿改为“太和”殿。与明朝开了八道门不同,它只开四道门,我的理解就是以太和殿为首的三大殿为中心,四门分别寓意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前玄武后朱雀,犹如清帝皇太极的名字一样,以太极为中心,四方为平衡。三大殿中,只有太和殿一个唯一的中心,这是它级别最高的原因之一。
高不可攀的政治中心
从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进入端门再经过午门,跨越金水拱桥进入太和门,行走约180步就是太和殿了,这是整个大内的正殿,殿就是大堂,广大的空间,顿时感到自己人生的渺小,它的高度是十一丈(三十多米),而台阶高达两丈,一字横开十一个开间,深五个开间,重檐垂脊,殿门前是丹陛,凡五出(建筑尺寸),四周都是用汉白玉作栏杆,即所谓的“雕栏玉砌”是也。基崇(高出地面的基础)二丈,共有台阶二十三级。中上二重阶各为九级,象征九五之尊。太和殿相当于明代的皇极殿,民间百姓称为“金鑾殿“。凡国家大典皇帝要亲自来到这里,用昭庄重。
太和殿还是一个“金凤颁诏”的地方。
(金凤颁诏)
凡是皇帝“登基”或者“册封”皇后,那肯定是国家大事,照例要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上举行“颁诏”仪式。
诏书放在“云盘”里,由礼部尚书从太和殿捧出太和门,又用“龙亭”抬上承天门(天安门)。这个时候,文武百官和一些扮演老百姓的“托”(耆老),齐聚金水桥南的广场上,一律朝天安门跪拜。宣诏官在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上“宣诏”后,随即用一个木雕凤凰口衔诏书,从城楼正中缓缓垂下,由礼部官员手托“朵云”,接下诏书,请进“龙亭”,抬送到广场东侧的礼部,然后用标准的“馆阁体”誊写,传送全国各地,所谓“口衔天书”大约是此意。(见史树青《天安门》)
结束语
太和殿是紫禁城三殿二宫的最高政治中心,地位崇高无出其右者,它是清王朝君臣朝会的“大堂”,颁发诏告的地方,所以它的“级别”最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
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