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春。七国之乱爆发。
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联合,打着诛除晁错的口号,率军近三十万人马直扑梁王刘武封国下辖的棘壁(今河南宁陵),杀梁军数万人,声威大震。
由于此时吴楚联军获胜,大有将梁国一扫而灭的架势。汉景帝一母同胞的兄弟梁王刘武一边数次派出使者向长安求救,一边调集士卒继续抵挡吴楚联军的进攻。然而,长安方面一再说周亚夫窦婴已经率军出征,梁国方面却迟迟见不到任何援军的影子。不得已,梁王刘武接连派出了6位将军率军出击。可是,均被吴楚联军击败,剩余残部四处逃散。
梁国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梁国一旦被攻克,接下来就没有哪个王国或者哪支军队敢于和吴楚联军硬战到底,包括窦婴和周亚夫率领的30万人。
汉景帝急召大臣商议,究竟该如何退敌?
时任大将军的窦婴提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征集老将名士商议对策。他特别指出,如今在家赋闲、曾经是吴国相国的袁盎,知己知彼必有对策。
袁盎,汉景帝是知道的。丞相申屠嘉对此人大加推崇,引为上客。已故丞相兼护国大功臣的绛侯周勃,生前与之也相交甚密。在汉文帝朝时,也多次受到了汉文帝刘恒的褒奖,尤其是解决了汉文帝斩除一场未遂的谋反,而引发的杀弟风波。(汉文帝逼死淮南王刘长,听从袁盎建议,封淮南王三子为王。)
唯一让汉景帝有些顾忌的是,“智囊”晁错对袁盎不怎么对路。两人是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尤其是前几天,更是有流言说,晁错早收到了一则消息,袁盎知道吴王早已有了谋反之心,却始终没有上报,只是为了自保。
似乎是猜到了汉景帝更倾向晁错,袁盎一接到晁错知晓了前因后果的消息,连夜找上已然被汉景帝破格提拔为大将军的窦婴。
之后,窦婴保举袁盎,献退敌之策,晁错果然没有开口反对,但也没有开口赞成。看样子也是没有什么良策应敌。
汉景帝决定,见了袁盎之后,再做决定。
上问曰:“计安出?”
盎对曰:“原屏左右。”
上卒问盎,盎对曰:“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
简单来说就是,袁盎要求汉景帝先斩晁错,而后派遣使者,告知晁错被斩。同时赦免叛乱七国,并恢复其被削减的土地,那叛乱可以不战自灭。
於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盎曰:“臣愚计无出此,原上孰计之。”
汉景帝思考了很久,说。不会因为宠信一个人而不顾天下。
于是,晁错于第二天被斩,身上还穿着准备上朝入觐的官服。袁盎则被委任为泰常,成为专使与吴王的侄子刘广一同前往吴楚大营谈判。
那么晁错被杀,究竟是不是冤案呢?
其实,晁错也冤也不冤。
一、不是冤案
七国之乱,是以吴楚为主,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五国也跟着叛乱,所覆盖的区域,大概占据了整个关东,其中赵国又与匈奴暗中联合,吴国与东越,闽越联合。
大概估计,七国的军队可以达到四十万,远远大于窦婴和周亚夫所控制的三十万。
另外,吴王一个手下,仅凭一人一个信物,一夜之间就在下邳组建了多达三万的人马,浩浩荡荡的向兖州进发,即防守了吴楚联军的后路,又壮大了声威。
也曾经有属下建议吴王刘濞,学刘邦灭秦国的路线,舍弃沿途的城池不打,直奔武关,威胁长安。如果不是汉景帝的亲兄弟梁王刘武,拼了命抵挡吴楚联军,吴楚打定主意誓要攻破梁国国都,吴楚联军便可以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长安城下。
所以,汉景帝在七国之乱时,遭受的压力是相当的大。
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吴王刘濞)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意思为:刘濞等到头发都白了,才造反,没有策划好,根本不会造反!)
七国之乱的起因就是晁错接连不断的以各种正当理由进行强硬的削藩,激起了各个王国的同仇敌忾之心。
汉景帝认可袁盎的阳谋,杀掉晁错,主动派出使者谈判,并且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牌,赦免七国的叛乱的罪名,恢复之前削减的土地。这本身已经是向各个王国承认了错误,其中有用人的错误,也有政策的错误。作为国君面对天下人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有被迫的成份,这也需要越过心中那道坎。
因此,杀晁错不是冤案,而是当时比较正确的选择。
二,是冤案
既然七国之乱的起因是晁错削藩,那晁错削藩究竟为了什么?晁错削藩是为了自己和他的家族吗?
(晁错)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晁错的这个态度,是一以贯之的。
直到梁国在棘壁大败,梁王刘武被困与封国,形势岌岌可危,晁错依然没有向七国妥协。或者说向汉景帝提出任何建议向七国妥协。
并不是晁错怕死。
早在其父亲向他提出上述不同意意见的时候,见到晁错没有丝毫的动摇,曾扔下了一句话。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之后发生的事实,更是让晁错被杀被定为冤案。
窦婴和周亚夫还在和吴楚七国交战时,受命返回叙职的邓公,受到了汉景帝的接见。
见面第一句话,汉景帝就问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否)?”
邓公回道:“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也就是说,汉景帝杀晁错,退七国联军的计划落空。
随后,二人又讨论了杀晁错后的危害。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总之,晁错的死,虽然可惜。但是却让汉景帝因为晁错的死,得到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将七国起兵为了清君侧,定性为谋反。这使得,七国的叛乱也仅限于七国,没有继续扩大。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爷三两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前一个“文景之治”,后一个“开疆拓土”,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一个高峰。汉景帝作为承先启后的人物,在西汉特别重要。所以,汉景帝的话题也就特别地多。比如,杀周亚夫呀,排挤梁王,打击窦婴,错晁错等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与商鞅一样的人物,谋国不谋身。
汉景帝的最大功劳,就是他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是在短时间内把这场差点波及全国的叛乱平定下去了。至于他在在起事件里做错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汉景帝杀晁错,是汉景帝一生后悔的事。晁错的死,有三国方面的原因。第一,得罪的不是仅仅只有七国,但凡是诸侯国的王们,都在密切关注这件事情。因为,这与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有密切关系。比如,淮南国的几兄弟,刘安差点就加入了叛乱行动。晁错得罪的就是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一个人的力量对抗一个群体的利益,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他的死是迟早的事。第二,他有政治上的敌人,被袁盎挖了坑。而且,这样的政敌不只一个。他们希望把晁错杀了来堵住吴王的口。然后再以七国不服诏书的名义把这些诸侯国镇压下去。所以,晁错成了试探吴王等人的牺牲品。第三,既然晁错已经得罪了这么一大帮人。活下去也会给汉景帝添麻烦。因为汉景帝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而不要其他的大臣们。汉景帝还需要其他人为他的王朝贡献力量。第四,晁错不死,诸侯不安。如果他活着,今后还不知道会有更大的麻烦。而奉行黄老思想的窦太后与奉行法家思想的晁错是格格不入的。汉景帝不希望晁错死,窦太后也饶不了他的命。郅都就是一个例子。
汉景帝手上的签一扔,晁错的命就完了。
因此,汉景帝在这场事变中,忍痛把晁错杀了。然后再来痛杀七国之乱的那些人。而后来,汉景帝对这些人说残酷的杀戮的,他这是在替晁错报仇。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