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时期,黄河发大洪水,将一座浮桥冲断,连带着黄河岸边的铁牛也被带进了黄河中,这可是一件大事,河中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没有办法将铁牛弄出来,因此,当地的官员不得不遍寻天下能够将铁牛捞出来的人,而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毛遂自荐,利用河水的浮力,以两条载满土的船与水中的铁牛牵连在一起,然后将船中的土往水中倒,借助水的浮力将铁牛拉了出来。
这个就是著名的《捞铁牛》的故事,被冯梦龙记载于《智囊全集》中,这其中的铁牛就是著名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也叫做唐开元铁牛,顾名思义,就是唐朝开元年间铸成的铁牛。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于是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
也就是说,724年,唐玄宗下令于蒲津渡口铸铁牛、铁人和铁山,目的是“夹维两岸”,实际上就是作为索桩的存在,拴住铁索以连接浮桥,构建成稳固的浮桥。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流湍急,又很宽,为了连通黄河两岸,通常会建造浮桥。
浮桥多半是用渭水南岸的竹子和陇坻的松木制成浮桥,这样造成的浮桥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坚固的,但是当河水结冰前和融化时都会使水势上涨,很容易就对浮桥造成损伤,所以浮桥的寿命很短,不得不一次次重建。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决定以铁代替竹子,造成坚固的浮桥,虽然黄河岸边的工程不过是八尊铁牛、八个铁人和四座铁山还有一些铁墩和铁柱,但是工程量却是相当大的。
单纯就铁牛来说,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连同底座大约有七十吨重,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而牛尾部分有横轴,用来栓连桥索,以稳固浮桥。
这项大工程是宰相张说负责修建的,张说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他三度为相,第三次是在723年,唐玄宗命他为中书令。当时的宰相制度是两相制,一个正宰相,一个副宰相,而张说这个中书令就是正宰相,他于为相的第二年负责修建浦津渡口的浮桥,修建完成之后,张说还特意做了一篇《蒲津桥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于是大匠蒇事,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飞廉煽炭,祝融理炉,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鎔而为伏牛,偶立于两岸。”
由此可见当时的铸铁技术是相当成熟的,能铸成如此巨大的铁牛、铁人和铁山,必然是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开元年间正是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端。既有充足的钱财又有成熟的铸铁技术,更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自然能够迅速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
当然唐玄宗愿意弄这样一个大工程,也实在是因为蒲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连接着长安和河东,太史公在《史记》称之为“天下之中”,而蒲州的浦津渡口则更加重要,是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由此可见蒲津桥的重要性,更可见黄河铁牛的作用。
蒲津桥经过开元年间的这次重修之后,使用寿命大大增加,一直在宋朝时期还在使用,还曾经过修葺,但到了元朝末年,浮桥为战争所毁,只剩下了黄河岸边的黄河铁牛、铁人等,没有了浮桥,这些铁牛就失去了索桩的作用,而成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期虽然重修过几次蒲津桥,但清朝时期黄河改道,蒲津渡口就失去了作用,而黄河铁牛也废置了下来。废置时间久了,就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而且后来经过黄河的变迁,铁牛逐渐被黄河淹没,成了水下之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黄河水浅的时候,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两只角,有时候走船的时候,经过铁牛的上方,还有船的底部为铁牛牛角所伤的情况。
但到了五十年代之后,河床淤积,黄河铁牛就彻底为泥沙所埋,在这样的情况下,铁牛的所在位置已经很难找到。到了1988年,当地博物馆开始在蒲津渡遗址上进行勘察发掘,终于在第二年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铁人、铁山等,但也仅仅是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铁牛,至于西岸的铁牛,则至今没有发现其具体位置。
黄河铁牛被发掘出来后,虽经过了近1300年的风吹雨打水淹沙埋,却依旧完好无损,虽然有部分的铁锈,但整天来说,并没有什么损伤,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铸铁技艺确实是很成熟。
因为大铁牛是铁的啊。铁的,铁的,铁的!而且八个大铁牛都是实打实的打铁疙瘩。很结实的。
对于黄河大铁牛,本人还是有发言权的。我工作的山西永济,就是大铁牛出土的地方。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是山西的南大门,也是连通河南、陕西的交通要道。
这个地方有两个渡口非常有名,一个是风陵渡,渡过黄河就是河南。另一个是蒲津渡,向西渡过黄河就是陕西。
特别是这个蒲津渡,是连通关中长安和山西河东、太原的战略要地。山西潞盐、钢铁、煤炭都通过这里运往河西,航运转入渭河逆流而上运往长安等地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昭王最早在蒲津渡建设桥梁。
唐朝的时候,永济一度成为“中都”,十分繁华。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员货物往返于长安与蒲坂。
唐玄宗决定对蒲津桥进行升级改造。实际上相当于重造了一座新桥。
当时的工匠用超长的铁锁,将很多船只连成一体,形成一座浮桥。铁锁的两头,要用地锚固定在黄河两岸。
以前都是用很多木桩固定。唐玄宗有钱,大手一挥,用铁。铸造了八个大铁牛,放在黄河两岸。一边四个。
为什么要铸造铁牛呢?《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
这座桥,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索桥。整个工程用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
金国与元战争期间,大桥毁坏。后来铁牛也被泥沙淤积掩埋。
也可能正史因为被深深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中,隔绝了空气,大铁牛锈蚀并不严重。
九十年代初,经过勘探发掘,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重现人间。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