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活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流经几千年、并且生生不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遇到了西方国家文化观念的挑战,甚至削弱。如何恢复传统文化,把传统优秀的生活理念和行为规范潜入到现代人生活、并且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我国文化思想战线上极其重要的任务。而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办到的事情。所以说,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应该从三个具体方面入手。
一是在家庭要教育孩子尊师重道。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文化,都是老师由传授给我们的,老师的工作是神圣、伟大的,所以必须尊重尊敬老师。同时,家长也要做出尊敬老师的榜样。目前,我們的教育体系出了教师不敢管学生、家长也不允许老师管孩子的问题。这种氛围,孩子们是不会把把老师放在眼里的,长大成人后,无所畏惧,毫无责任心,难以担当社会的主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尊重老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让老师敢于并且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规矩、制度、法律有所畏惧。
二是在学校要把孝顺父母纳入教学内容。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几代人都崇着、惯着,全家人围绕这个中心转。孩子潜意识里也是自己就是老大,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谁都得让着我,老人、长辈都是我的奴仆。在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孝顺父母,更不懂得尊敬长辈、尊重他人,人类良知的根基在这儿就断层了,传统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三是在全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走向社会,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束,在家庭、在学校受到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要在社会生活中开花结果。因此,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树立孝顺老人标兵等助推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活动,新闻媒体要把宣传好人好事做为常态任务,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会在当今社会体现,社会风气必定好转,家庭必定和睦。传统文化巩固了,中华民族生存、强大的根基也就牢固了。
本人觉得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传统文化追求格调
讲究格调一直是传统文化所追求标榜的。在崇雅的文化中,格调决定一件文艺作品的价值,当然也意味着一件作品在什么层面被认可与传播。西方接受美学所谓的受众,受众口味决定作品的流传范围,而作品的俗与雅将影响到接受者的取舍。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山谷说:“士大夫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句话几乎被所有传统文人所认可。去俗气,追雅气,便是传统文艺的不二追求。这便涉及到格调的问题了。
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所理解的传统,它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在发展之中的东西,是一个进行时,又相对是一个凝固的东西,是过去时,它已经是凝固的了。比如我们说唐人,宋人,元人,明人,这部分传统就是已经固定的传统。传统还有一个发展的那一面,它有一个活性的东西。刚才我们说的传统固定的东西,还有一个不固定的东西,就是发展的东西。假如我们说建国初期的东西是新,那么我们今天再看它就不新了,它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当年清初的四僧刚出来的时候也是新的;当年金陵画派的龚贤,以及刚出来的扬州画派——甚至叫八怪也新,我们现在看还怪吗?不怪了。它已经成了相对凝固的传统。传统有两面性,已经成为历史的它就凝固了,它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趣味,有一套自己的技术语言、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表现方法,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图式模式。比如说清代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一套谱系化的东西,是中国视觉语言的谱系化的东西,这也是对以前的绘画的总结性、概括性的回顾,或者是分类性的整理。如果作为否定就拿它做靶子,如果肯定就作为范式,就会片面,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而文化的繁荣兴盛则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书法艺术以独特的生命张力,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作品具有传递“真、善、美”的社会功能,人民群众在欣赏书法艺术中得到美的愉悦,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书法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以自觉向人民学习,不断淬炼品格、涵育心灵,积极投入“人书合一”“人墨互磨”的艺术实践,重塑精神力量。
但凡在一个时代提倡传统文化,追随古人古意者,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终将会被历史所认可。“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我们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正是这样一个状态。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安定的!愉悦的!中国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兴盛,传播越来越广泛。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