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看好东林党,东林党号称“清流”,可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显得幼稚甚至害人害己,他们这伙人的诉求很简单,既要名声,更要利益。如果让他们当政的话,这帮习惯了纸上谈兵的家伙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会做出什么损人利己的事,让他们当政甚至可能会加速明王朝的灭亡。
东林党是士绅地主的代表,他们的利益也代表着士绅地主的利益,他们的很多行为的目的皆是出于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朱由校刚刚即位时,东林党是执政党,后来因为魏忠贤作为朱由校的近侍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所以魏忠贤因为得到天启的宠信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勾结朝臣排挤东林党,最终取代了东林党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东林党的利益。
魏忠贤专政乱权,打压东林党。
魏忠贤和东林党皆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是相较起来,我倒是觉得东林党的罪更重。我们都知道魏忠贤的贪腐问题很严重,他既然敢号称“九千岁”那肯定不是好鸟,他不仅排挤东林党,也希望能够掌控军中的力量,他也能在边事告急时任用熊廷弼、孙承宗这些人,当然对此我并不认为辽东边事在天启年间能够基本稳定算是他的功绩,毕竟他开始是为了权力打压他们,后来又因为形势所迫而起用他们的。但至少魏忠贤还是可以基本做到掌控或者说稳定大局的。魏忠贤是喜欢刮钱,可是他知道钱应该从哪刮出来,所以他将触角主要伸向了士绅地主,增加对商业的税收,这下那帮人更恼火了,权力让你占了,现在又来打我的钱的主意,绝对不能让你得逞,那时候的士绅集团恐怕最喜欢说的话便是“不能与民争利”了。
东林党抬头,除魏阉,治武将,乱政害国。
在朱由校死后,朱由检即位,救亡图存的重任落在了朱由检的肩上,这可苦煞了这位胸有壮志却没多大本事的皇帝了。魏忠贤是阉人,却长期窃据皇权,朱由检很痛恨魏忠贤的,然后又有那帮文臣在耳边不断地吹风,朱由检脑热了,也不管魏忠贤对于当时的政局稳定有多重要了,先把他铲除了再说。魏忠贤是该杀,但是绝不能这么快让他脱离政局。
在朱由检即位以后,东林党势力又开始抬头了。东林党心想,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治百姓,自古皆然,从我们这拿钱那不是与民争利了?钱应该从那些卑贱的泥腿子身上刮下来,不然我辛辛苦苦读书考试成为士大夫干嘛?所以在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取代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以后,文官集团迫不及待地“拨乱反正”,降低或废除商业税,鼓足自己的腰包。然后又打着为国家着想的口号,如今正是我大明朝的危亡时刻,应当充盈国库以资国事,于是增收农业税。然后,文官发现武将身份隐隐有抬高的趋势,于是在铲除了魏忠贤以后,又迫不及待将矛头指向了武将,最有名的莫过于袁崇焕了。在这先不说袁崇焕到底该不该杀,谁都知道袁崇焕对于当时的辽东局势有多重要,文官可不管这么多,谁让袁崇焕威胁到他们了呢?朱由检也是昏庸无能,文官说杀了袁崇焕,他就真的杀了袁崇焕,每个朝代的开国和即将灭亡的末期,武将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超过文官的。袁崇焕被杀了,武将心里更慌了,我们辛辛苦苦打战,你们不管不问杀人,跟你们混太危险了,我们还是投降清朝吧。
东林党如果在天启年间当政,或会加速明朝灭亡。
东林党有真君子,但更多的是假清流,更多的是自私自利的小人,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钱谦益,这老货在南京城破时,面对柳如是“殉国”的建议却不要脸地说水太冷,然后转身剃发蓄辫降清了。明末的希望既不在魏忠贤身上,也不在东林党身上,东林党比魏忠贤更加不堪重任。让东林党提前当政,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只会加快“张献忠”、“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的产生,从而加速明朝的灭亡。
不会,明朝灭亡不是哪个党上台就能扭转的,尤其是因为共同利益结合一起的,只能视为朋党,而不能视为政党,明朝灭亡的根源在其财政、军事制度的衰败,当然也跟皇帝用人方面有很大关系,这话题太大,简要点说吧。
一是党争(内耗),清流与浊流(东林和阉党),文臣和太监(内廷与外廷),文臣与皇帝(国本之争),之所以没和武将争那是因为土木堡之后武将基本没啥地位了…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斗得你死我活,各文人分党派为了这些“国家大事”斗得不亦乐乎,把精力都耗在政治斗争上去了,上台者最积极的就是否定前者的,而真正关注小民死活的却没几个。
二是财政制度,朱元璋做皇帝后,制定了二十税一的商税制度(5%),过低的商税政府财政收入就不高,而且还有各种免税人物和中后期的各种官商勾结偷税漏税,但政府要救灾,要打仗,怎么办?加税!那些有关系的,有身份的自然不用交,只有加在小工商业和苦的农民身上,再加上腐败的收税者从中加派、分摊,造成财富更加集中,使低收入者负担加重,抗经济风险能力越低。关键是,只要想向官员背后的商人群体收税,就一定会被反对,虽然两党的主要成员都是地主官商阶级代言人,但阉党在大太监的统领下,为证明自己好歹还做点事给国家增加收入(辽饷不断),东林就完全是鼓动不交税了(五人墓碑记,即使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国家财政已经日渐颓废的情况下也不可取)。
三是名存实亡的军事制度,明朝分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地方军又分卫所和边军和民兵,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卫所制度,就是实施军屯,战时为兵,农时为民,军粮自给(妥妥的明朝版的建设兵团啊),官府发种子农具,不得不说,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好政策,可惜太低估了官员们的下限,明中后期,大批的军屯被豪绅、将校侵吞,军户们衣食无着再加上军户制度是父死子继而大量逃亡,卫所制度名存实亡,但军事集团就依靠卫所吃空饷导致卫所无法裁撤。而京营因为土木堡之后,也逐渐步了卫所的后尘,明后期吃空饷的严重程度已经触目惊心,八万部队里实有三万、作战部队有两千都能算是精锐了。而文官集团里,后期的明朝户部连拨给前线作战部队的物资军饷都敢给你出库“漂没”三成,你让后期基本是募兵制的明朝军队还哪有战斗力?
四是中后期皇帝用人和能力的问题,论天灾人祸,成化年间不比崇祯年厉害?不都是接的烂摊子?但朱见深不仅挺过来了,相反还能组织明军出塞打几次战役搞起了经济,关键是崇祯没有成化的魄力和眼光自己能力。崇祯朝没人才?不至于吧?论能力不论党派就有卢象升,杨廷麟,孙传庭,孙承宗,洪承畴,范景文,倪元璐,孙元化…随手能拉出一批,用对地方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的。人朱见深用的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刘吉都有一手搞内政外交的手段,朱由检呢,在位十几年间期间换过五十多个首辅,平均一年都不止换一个,国家首相都如此了,更别提其他官员了,这还执什么政?
故而,个人认为,当时的阉党和东林党均为朋党而非政党,所以不管谁上台都一个样,只是延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没有一次如重装系统的从上到下的改革,即使没有鞑清,没有高迎祥李自成,最后还是会轰然倒塌。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