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历史悠久,但拥有自己的文字的时间却并不长,1443年,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皇帝李祹主政期间,朝鲜学者基于朝鲜语发音,创造出一套字母体系,这便是后来的《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发布标志着朝鲜文字的诞生,但在此以后,朝鲜民族并没有抛弃汉字,而是采用标记汉字的方式,只不过,汉字在朝鲜有了韩文发音和写法。
一、汉字废除的起源
1945年朝鲜光复后,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文化影响,韩国知识界开始有意识的切割韩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汉字首当其冲,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1945年,崔铱培被任命为韩国军政府文教部编修局长,主持教科书编写,作为美国文化的拥趸,崔上台后提出废除汉字、纯洁韩国民族语言的设想,崔的想法得到了“朝鲜语学会”干事长李克鲁的大力支持,当年11月,他们成立了“汉字废止会”,为废除汉字营造声势。
韩国文化界的做法可以看做是韩国主流文化发展的一次转向,作为中国的藩国,朝鲜国长期以来,以学习中华文化为荣,但自甲午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一次次倒在西洋文明面前,而同属中华文化圈的日本,在“托亚入欧”口号的带动下,快速进入现代化,给了韩国人很大的触动,也让韩国人下定决心,抛弃中华文化,改为学习西方文化,汉字不过是这种转向的一个表象罢了。
崔的改革方案分成三阶段,第一步是废除汉字,以韩文字母代替,第二步是将韩文字分解为单一字母,第三步是用西文字母取代韩文字母,彻底实现托亚入欧,融入欧美文化圈。
但他的设想很性感,但现实很骨感,一种文字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适应、使用、完善,想要改变也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且韩国文字本就是汉文字的拙劣替代品,再做分解改变,更加困难,崔妄图在此基础上再造一种新文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但崔的第一步设想还是被继承了下来,1945年12月,“朝鲜教育审议会”发布通告:韩国中小学课本全面废除汉字,改用韩文。
这一做法在高调的民族情绪支撑下,很快付诸实施,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审议通过了“韩文专用法”,以法律的形式将韩文的使用和推广固化下来:大韩民国的公用文书必须用韩文完成!
但到了具体实施环节,又遭遇了不少麻烦,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家不适应,失去了汉字,韩文同音不同意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导致文字词不达意,不少人对此表现的极度不适应,为此韩国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二次扫盲,以保障新文字的推行。
好在此时的韩国文盲率较高,许多老百姓本来就不识字,用不用汉字对他们影响不大,而中小学生学习可塑性强,推广起来难度较小。
即便如此,韩国还是修正了过渡期办法,允许汉字平行使用,规定在国民教育中,要教授一定熟练的简答汉字,方便大家学习。
二、汉字的彻底废除
但到了1961年,军人出身的朴正熙上台,废除汉字又被韩国民族主义者推了出来,以军政大头领自居的朴正熙原定1962年全面废除汉字,结果遭到了韩国部分文字工作者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全面废除汉字再次失败!
到了60年代末,朴正熙的统治开始面临威胁,以金大中为首的民主主义者对他的地位形成了明显的挑战,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塑造自己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朴正熙再次把废除汉字当成神主牌,不计后果的打了出来。
1968年10月9日是韩文诞生522周年纪念日,朴正熙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宣布韩国将从1970年1月1日期全面实行“韩文专用”,同时规定,所有行政机构停止使用汉字,否则业务不予受理。
为了支持这一政策的推广普及,韩国政府下令研发韩文打字机,并开通宣传机器,大力推广韩文,为了激发大家的使用热情,韩国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在民族主义和物质奖励的双重诱惑下,韩文逐渐开始占据主流地位,虽然1970年短暂出现“国汉混用”,但韩文独霸韩国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使用韩文不再是简单的文化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正确,在国家民族等宏大历史口号的呼喊声中,汉字被彻底逐出韩国文字界。
汉字的废除也给韩国文化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许多韩国文字表意不准的问题就被大大放大,不仅影响使用,还与韩国传统文化相抵触,前些年甚至发生过韩国大学考试以英文命题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韩文无法准确表达含义,影响考试效果。而韩国许多历史文化传承也遭到了很大影响,许多古籍都是汉文记载,新一代研究者和学习者不认识汉字,自然无法深入研究。
那么韩国还有没有可能恢复汉字呢?
应该不会,上世界末,韩国曾经掀起一股恢复汉文使用的热潮,特别是韩国的“ 汉字派”领袖南广佑先生,长期致力于推动恢复汉字合法地位,1999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国社会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开始反思之前的政策,南广佑在致前国务总理高建的公开信中指出:
“ 国家现在陷人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的国民教育。只用韩文的政策, 愚弄百姓, 坑害国民, 使极端个人主义蔓延, 使国民精神走上歧路。… …依这般的国民意识,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的资金援助即使再多, 我们的前景也只能是十分暗淡。 … … 希望通过恢复世宗时代之传统国语,使国家危机得以克服。 ”
但他的建议却没有得到韩国上层的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老一辈人逐渐淡出权力和知识舞台,新一代人对汉字并没有直观的认识,纵然在使用韩文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往恢复汉字方向考虑。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双方交往的增加,韩国国内学习汉字的势头有所提升,但这更多是从发展旅游、贸易往来角度考虑,学习汉字更像是学习一门外语,是一种辅助工作的工具,并没有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韩国文化界也做了一些反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韩国的光化门事件,作为韩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395年的光化门取“光照四方,教化四方”之意,1926年,日本在景福宫光化门与勤政门之间建造朝鲜总督府大楼,光化门遭到拆毁,1995年值韩国光复50周年之际,韩国重建光化门,并以朴正熙题写的韩文“光化门”匾额放在原位置,2010年韩国再次重修光化门,恢复了原本的汉字“光化门”,这一做法一方面体现了韩国人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韩国不再把去除汉文化当成文化自主的一部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因为韩国人想抛弃东方文化,改为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1945年朝鲜光复后,受美国文化的影响,韩国文化界开始了韩国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切割,其中,汉字就是最先被改革的。
朝鲜历史悠久,但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时间并不久,朝鲜作为中国的番国,长期以来都与学习中华文化为荣,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世界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还是败给了西洋文化。汉字在后来的朝鲜,有了韩文的发音和写法。
1945年,崔铱培上台后就提出了废除汉字,在当年11月就成立了汉字废止会,汉字成了韩国转为学习西方文化的牺牲品。韩国政府的改革,废除汉字后,将韩国文字融入了欧美的文化圈。但是文字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完善。
想要完全的废除有种文字,使用新的一种文字,不是一天两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但在民族情绪的支撑下,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以法律的形式将韩文作为大韩民国的公用文书,韩文的改革造成很多同音不同义词不达意,很多人都要学习新的文字和发音。虽然实施有困难,但一直都在实施,1961年,朴正熙上台以后,标志着汉字在韩国的彻底废除。朴正熙,废除汉字是为了塑造自己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在民族民族主义和物质的双重诱惑下,韩文逐渐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后来因为各种政治的原因,韩文不再是简单的文化问题,而是上升到一种政治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