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古代的王朝要成为“世界帝国”,首先需要足够广袤的面积,至少有传统意义上的半壁江山。其次,就是拥有同外部世界的足够接触。最后,在接触和交流层次与水平上,还存在主动与被动因素。
两汉之所以是世界级帝国,主要和广泛而频繁的对外联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相比之前的秦帝国时代,主动走出去的汉使抵达了很多前人不曾记录的领域。这不仅是在开拓疆土,也是在启迪时代先锋们的世界观。尽管大部分日常的贸易物流,仍旧是被动引进而非主动输出,但确实在世界其他地方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尽管秦帝国的扩张性毋庸置疑,但在当时的世界商人眼里,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大秦帝国架构。在西域等地进行转手的吐火罗小邦,被认为是丝绸原产地–赛里斯。在北部湾作为航运中转站的交州,则被认为是另一个东方大国–秦尼。
汉帝国的主动走出去政策,至少在国际贸易的北线上赢得了一定的主动。这也是迫于和匈奴长期对抗的需要,让帝国的官员、使节和军队都需要主动走出去。而在没有这种威胁压力的南方,汉帝国的涉外交流依然是被动性质的。虽然有向中南半岛的拓边,但强度和控制力度都还不如北方。
汉朝的世界性遗产,直接塑造了后来的魏晋帝国。影响力甚至持续到十六国与南北朝时代。无论是割据政权林立,还是有大一统帝国来主持大局,北部主动而南部被动的总体态势是没有变化的。甚至在永嘉之乱到隋朝建立之间的大部分时候,需要帝国中央力量推动的北部,也直接陷于被动。很少有军政官员西出,但有无数的商人、部落和武士东来。
重建汉朝式世界性帝国的,还是取代隋朝的大唐。依靠之前几百年的外部输入积累,唐朝在一开始就在拥有汉朝的资源总量同时,兼具了更强的技术和文明成果。因此,帝国在西北方向的主动出击,在范围和力度上都强于两汉。同时,继续以被动姿态维持的南方海运,也在缓慢的积累中有了稳步增长。除了交州和广州,向北延伸到福建。
唐帝国之后,五代十国的乱世成为了很多历史叙事中的主角。但从世界性的影响力来看,几乎接过唐朝主要遗产的却是北方的辽国。从草原、西域乃至中亚各地的主要交通线,几乎都握在契丹帝国的手中。即便后来有一个西夏可以出来分一杯羹,但不能影响辽国控制的巨额“流量”。至于被封锁在更加东南的宋朝,就只有借助被动的海路了。所以,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远在辽国之下的。
终结两宋格局的蒙古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性帝国。哪怕不算西征后建立的各大分支汗国,也不影响本部元朝的世界性地位。帝国甚至还成为了至少中亚一半贸易线路的保护人,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加上东南方海路主动性的增强,让元朝的世界影响力达到了东亚历史的又一个巅峰。陆地与海路贸易已经在江淮流域汇合,程度上又超过了之前的唐朝。众多来自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旅行家,出于各种目的前来。辐射力度也远超前代。
接过元朝大部分内地遗产的明朝,在很多层面选择了保守的撤退。加上其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让过去占据主流的西北贸易路线开始不可避免的衰退。海禁政策又让东南地区发展出来的主动性几乎完全消失。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以及一些中亚和西亚强权的最后尝试,明朝在“世界影响力”方面胜过之前的大部分朝代。哪怕其中的被动成分处于绝对的主力位置。
最后,完全继承明朝全部的遗产的满清,继续享受着让明朝具有“国际地位”的格局因素。海路贸易已经完全超过了陆地贸易,并在不少方面都比明朝进步不少。清朝自己也一直“低调”主持着最后的西北地区贸易。由于西方世界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而衍生到西伯利亚,清帝国尽管在自主努力方面不如蒙元,还是获得了更多“推荐”与“曝光”。这个局面也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形成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代东亚王朝的世界影响力,看到一部简便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交流成本的持续降低 和交流收益的稳步提升,都是人类彼此接触他人的最大动力。
所谓帝国,一定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军事发达,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中国古代并不自称帝国,这个词语在19世纪之前的中文文献中并未出现,估计是个舶来品,和近代的大英帝国,美帝国等名词是一样的。
那么中国古代有帝国吗?
答案是肯定的,参考西方称呼封建时代的土耳其为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面积55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实际上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都能达到这个标准(秦宋略差一点),其中秦,汉,唐,元,明更是帝国之中的佼佼者。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就不用说了,华夏族正是从汉朝开端改称汉族,可见其影响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元是典型的军事帝国;有些人可能不认同明,可是明朝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贸易额占全球40%,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