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其实两人身处不同时代,面临的环境又大相径庭,而且发挥的作用也是天差地别。
不过既然放到一起了,肯定二者身上是有共通点的,这个点就是二者都处于王朝由盛转衰耳朵时代,而且都为中兴王朝做了各自的努力!比如张居正改革,比如洋务运动。
相比之下,张居正要更厉害一些。因为他推行的改革,更深入,对当时和今天的作用更大!
接下来“静Yes”就为您对比分析为何张居正要强于李鸿章:
1、个人权力
从“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就能看出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高高在上。
此时万里年幼,不能理事,太后虽可监国但能力不足,所以主持明朝大局的胆子落到了张居正的肩上,或者说张居正抢过了主持大明局势的担子。
此时明朝的文官势力早就超越了军权和宦权,成为大明帝国不受任何制约的无上权力吗,而张居正又是内阁首辅、帝师,其地位早已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可以说,万历初年的张居正,已经成为大明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而李鸿章呢?上位之路可谓一步一个坑。他的上位首先要感谢太平天国,正是由于这场风卷残云,差点颠覆了清朝的农民起义,才让清朝病急乱投医,允许地方武装自行募兵,才有了湘军、淮军等团练。
相比于张居正,李鸿章的汉臣身份让他在很长时间呢成不了清朝的一把手。
虽然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李鸿章地位步步高升,但是上面始终有个慈禧这样的一把手,连皇帝都不好使,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到死都没有成为张居正那样呼风唤雨的人物!
2、为政措施
如果说在权力上二者还可以一较高下的话,那么二者的为政举措就要差出很多了。
张居正在世时,着力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这是对于明朝时局的对症下药,从当时的情况看,长期以来的税收政策让很多官僚中饱私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损害了帝国的财政收支。推行一条鞭法后,白银成为唯一的税收形式,大大减少了中间盘剥克扣的环节,帝国的财政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很多人说,正是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才一改明朝长期以来的颓势,帮助明朝续命70多年!
在考成法上,张居正根据官僚的种种弊端对证下药,正风肃纪,极大改善了明朝周期的官场环境,保障了帝国的正常运转。时至今日,考成法还在影响着今天的工作!
而李鸿章就差一些了,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李鸿章和左宗棠、沈葆桢、曾国藩等人,发起洋务运动,以期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对抗侵略。但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只是局限于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对政治环境影响不大。而且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也没有搞出什么像样的新装备。反倒是因为几个党派的相互倾轧,很多技术被扼杀在摇篮里面。
搞了很多年,终于在甲午战败后烟消云散。而李鸿章辛苦半辈子,最后国家彻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己则攒下差不多过亿两的白银。
张居正也留下了很多家产,不过相比李鸿章而言,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两人时代不同、地位不同、历史贡献不同、掌握政局程度不同。如果硬比的话,无论历史贡献还是权力上张居正都完胜李鸿章。
如同这幅图一样,李鸿章只是大山旁的小山或雾气中的小山
(1)张居正是在传统中国范围内的革新,李鸿章则是在新旧交替下的革新且对由不弱变弱富有严重的历史责任。对历史贡献来说,张居正无疑完胜李鸿章
张居正时代的中国,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水平对整个西方的欧洲世界仍然具有优势地位。所以,张居正的历史影响仍然是以“正”为主。
李鸿章时期则完全不同,李鸿章作为“甲午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将“洋务运动”三十年来在军事上最大的成果浪费,其本身的责任就很大。“北洋”并非李鸿章一人的贡献,而是包括左宗棠“洋务派”的集体贡献。北洋海军的两位“副司令”以下的军官几乎都是从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出来的。
在之前,李鸿章在中法战争、收复新疆和伊犁等问题上的历史错误,也是有目共睹。
(2)在政坛上,张居正几乎是“无人之下”可以说是决定政局;李鸿章则一直是地方官员,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是通过“淮军集团”维系。因此,在这点上张居正也同样完胜李鸿章
张居正与大太监冯保关系非常不错。当时皇帝还小,皇权中的最大的股份持有者皇帝没有发言权。那么,皇权的三个小股份——王权、后权、太监中王权薄弱可以忽略。太后也是全力支持,因此,张居正在政治上没有真正的制衡者。
李鸿章则不同,权力小得太多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