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与战国时期赵国的郭开类似,都是以一人之力毁掉一个国家。如若没有赵高,陈胜、吴广起义对于庞大的秦王朝而言根本不够看,当时秦朝有着天下最先进的军事通道:直道、驰道,能够用最快的速度镇压叛乱。
可是由于赵高的教唆,秦二世胡亥与世隔绝,整天只顾享乐,在赵高的哄骗下,对叛乱不管不顾。而赵高本人则着手除掉李斯。随着李斯的死,秦朝的政坛彻底没救,全由赵高一人把持,而这时刘邦已经攻破武关,进入秦朝的根据地关中,秦朝大厦将倾。
赵高在刘邦攻破武关之时,曾与刘邦以信交流,希望能够与刘邦里应外合,共同覆灭秦王朝,到时候只需要封他做一个关中王即可。
当时的秦朝压根看不到一点生机,能够调动的两大军团,骊山军团被项羽收服,而长城军团则被项羽歼灭。刘邦严厉的拒绝了赵高,而后来随着秦朝的灭亡,赵高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赵高这个奸臣,最终的结局是死于非命,得到了该有的报应。
出生卑贱,但天资聪颖
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有传闻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到秦国,但传闻终究是传闻,至于赵高的祖上是怎么样来到秦国生活的,不得而知,只是知道到赵高这一代时,家庭成员已经步入社会的最底层。
赵高的父亲是隐官的下级文法书吏,而赵高的母亲则是隐官中的工作人员(隐官是秦国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地方)。
由于家庭的原因,赵高从小就在犯罪分子堆中长大。按道理来说,生活环境恶劣的赵高应该成不了什么大器才对,可事实却是赵高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再加上他自身的天赋,对法令、书法十分精通,其名声甚至传到王宫当中,也因此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担任中车府令(负责秦始皇的出行车队工作)的同时兼任行符玺事(掌管调兵的兵符以及皇帝的玉玺)。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文字时,所用的三种标准字体,其中一种字体就是赵高所写的《爱历》篇。
沙丘政变获得重用
公元前210年七月初,外出巡游的秦始皇驾崩于沙丘。身为秦始皇最亲近的侍从赵高,当即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秦始皇生前未立皇后,也未立太子,临终前才命令赵高写下一封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诏书。但是这封诏书还没来得及发出去,秦始皇就已经驾崩。而此时作为诏书真实凭证的玉玺在赵高的手中,相当于秦国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赵高的手中。
打定主意修改秦始皇诏书的赵高必须要搞定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唯一跟随秦始皇出行的公子胡亥,一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
搞定公子胡亥易如反掌,毕竟没有人能够拒绝这天下间最具威严的权力。而搞定李斯则没有那么简单。李斯当时已经坐拥丞相,是大秦帝国境内最成功的平民百姓,没有了上升的空间,如果要劝李斯谋逆秦始皇的命令,该如何操作呢?
赵高的政治阴谋不是一般的绝。赵高抓住李斯的痛点,你李斯虽然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但是却有落后的空间。赵高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逼迫李斯妥协,如果你李斯不妥协,硬要鱼死网破,将秦始皇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消息传出去,那么你李斯必定会失势。
与公子扶苏最亲近的人当属蒙恬,如果说扶苏继位,那么蒙恬必定会取代你李斯的位置,到时候你李斯该当如何?
再者说了,如果你李斯不同意,而我赵高肯定是要弄死你的。到时候将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秦始皇在外驾崩的消息将会传遍全国。那些蠢蠢欲动的六国贵族人心思动,谁能够保证秦帝国的根基不会动摇?谁又能够保证扶苏能够顺利即位?相信你李斯绝对不会看着与秦始皇一块打下的江山满目疮痍。
思索再三的李斯选择妥协,不想失势,也不想看着秦帝国混乱。
在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的密谋下,原本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诏书,到头来竟然成了赐死公子扶苏的诏书。原本不是长子的胡亥则登上皇位,大封功臣(其实也就两个,李斯与赵高)。
李斯上面已经说过没有上升空间,与之前一样。而赵高则不同,赵高之前虽然是秦始皇最亲近的侍从,但是手中却并没有权力,而这时的赵高在胡亥的安排下成为郎中令,负责掌管宫中的一切事物。
哄骗胡亥成为“中间人”
胡亥在继位之初,曾经感慨的对赵高说道:“人这一生就如同六匹骏马飞驰拉着的车子,经过一个小小的缝隙,转瞬间就是百年!”
当时胡亥年仅二十一岁,正是活力四射的年纪,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他的父亲秦始皇一辈子为安定天下五次巡游,而且每天还要处理高达六十公斤的文件,勤勤恳恳,可是到头来终究逃不过死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及时享乐呢?
擅长搞阴谋政治的赵高知道眼前正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他的面前,一旦抓住这个机遇,他必将成为大秦帝国最具有权势的人,连丞相李斯都得敬他三分。
赵高是抓住胡亥及时享乐的心理,哄骗胡亥不要上朝,这样不但避免了年幼掌权出现错误,而且还能够每天躲在宫中享乐,朝臣的文书则由他负责上报。
这步棋赵高下的十分高明,在他的操作下,就连丞相李斯都不能够随时见到胡亥,只有负责宫中一切事务的他能够随时见到胡亥,所有的大臣,包括李斯都得看他的脸色。文书经过他手,要不然他就把你的文书故意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或者故意遗忘,你不服都得服。
刀尖上狂舞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秦帝国各地的六国贵族与百姓都纷纷杀掉当地的长官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使者将起义的消息传送到咸阳,可是胡亥却认为秦国是通过武力兼并的六国,六国竟然想要通过武力推翻秦国,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认定使者说的是假话,将死者杀死。
后来到咸阳通报消息的使者都害怕被杀死,只能说谎话,哪里有什么人起义,仅仅是盗贼而已。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六国纷纷复国,胡亥仿佛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只顾享乐。身为丞相的李斯由于胡亥不上朝的原因,迟迟见不到胡亥,焦急万分。
赵高看出了李斯的心思,想出了一招妙计除掉李斯,那就是故意在胡亥享乐的时候通知李斯,胡亥正闲着没事干,导致李斯屡次坏了胡亥的兴致,以至于胡亥对李斯的印象越来越差。
赵高抓住这一点,陷害李斯谋反,原因很简单,李斯的儿子李由在外担任郡守,可是却不对起义军作出应对措施,很显然是谋反。其实李由并没有谋反,只不过是因为起义军的规模太大,以一郡之力,根本做不出应对措施。李由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这竟然会成为赵高陷害自己父亲的借口。
辅佐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李斯,就这样倒在了赵高的屠刀下。
在外与起义军对抗的章邯听到李斯死在赵高手下的消息,心灰意冷,知道自己如果说打败起义军,功劳在赵高之上,赵高必定会找借口处死自己。打赢是死,打不赢也是输,但是投降却不一定会死。章邯无奈之下率领着秦帝国,最后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投降项羽(当时长城军团三十万大军已经被项羽歼灭)。
眼看着秦帝国就要灭亡,心急如焚的胡亥责骂赵高,却不曾想他这一责骂激起了赵高的谋逆之心。赵高害怕有一天会死于胡亥之手,所以趁着胡亥外出到远离咸阳十六里的望夷宫祈福,发动兵变,杀掉胡亥。
赵高原本想自己登基为王,但是由于大臣们无声的抗议以及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思来想去,决定拥立秦始皇的弟弟子婴成为秦国的统治者。
善恶终有报
子婴明白赵高拥立自己为王,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权宜之计,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立刻杀掉自己谋朝篡位。
子婴想到一个除掉赵高的好办法,那就是故意称病躲在家中,在家中埋伏下刺客,不去继承王位,无论赵高多少次派人来催促就是不去,逼迫赵高亲自来催,结果赵高的性命。
赵高斗倒丞相李斯,又杀掉秦二世胡亥,根本不将子婴放在眼里。面对子婴称病,赵高并没有起疑心,经过多次的催促,子婴不到祖庙继承王位后,赵高亲自来到子婴的家中,被子婴提前埋伏好的刺客刺死,结束了他的一生。子婴顺势登上王位,诛杀赵高的三族。
结语
可惜的是,赵高虽死,但是当时刘邦已经率大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再加上已无调派的大军,秦帝国以无反击之力,只能等待灭亡。
公元前207年,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身穿丧服,白马素衣,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跪在轵道一地,投降刘邦。
历经563年的秦国,终究走向灭亡,历代秦君的心血也随之付之东流。
恶贯满盈的赵高,同样死在了一个宦官的手里,这个宦官的名字叫做韩谈,是秦王子婴的贴身侍宦官。一切都要从赵高杀害秦二世胡亥,妄图自立开始说起。
秦末,天下纷争四起,秦王朝的统治动摇,胡亥对赵高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赵高十分惶恐,他知道自己的地位依靠皇帝的信任,如果皇帝对自己产生了猜忌,那么自己离灭亡就不远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性命,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与自己的弟弟和女婿合谋,仰仗自己手里的兵权,让自己的女婿领兵进宫,自己的弟弟为内应打开宫门,害死了秦二世胡亥。
赵高本来是想自己登基为帝的,因为自己也是赢氏的子孙,作为赵国的宗室成员,成为皇帝是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眼看君位就在眼前,赵高有点迫不及待想把玉玺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了,可秦朝的重臣们在此时一致选择了沉默,沉默就是无言的对抗,他们并不认同赵高。
赵高知道众怒难犯、天命难违,于是便选择了子婴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子婴知道此时秦已经不能统治天下,便改称自己为秦王,因此有了秦王子婴的称呼。子婴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因此便和身边的宦官韩谈合谋,准备诛杀赵高。
子婴继位前要斋戒五日,五日期限一到,赵高便派人请子婴继承王位。可子婴推说说自己身体有病,不方便前去。赵高没有办法,只得亲自来请,等赵高一到府内,宦官韩谈便动手将赵高砍死,子婴随即召唤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罪恶,并将赵高夷灭三族。
至此,赵高带着做皇帝的春秋大梦,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