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湖北一个古墓中,发现了一件极其罕见的宝物。为了让宝物顺利出土,现场下达了一个特别的命令:不许出声!
这座汉代古墓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队赶到现场时,惊讶地发现古墓上有一个直径90厘米的盗洞。
众人心下一凉:盗贼捷足先登,不知道墓中文物是否被洗劫一空?
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队越来越惊喜。墓地依旧保持完整,清理出193件随葬品,有漆器、化妆盒,还有大量的木俑,有男有女,或坐或立。如此种种,表明了墓地主人是一位贵族女性。
最为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在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物中,考古队发现了一件从未出土过的珍贵文物。
这就是盖在棺材上的丝绸,叫做“荒帷”。
考古队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丝织品,可是往往因为年代久远,丝织品早已腐朽不堪,在空气和阳光进入古墓的一刹那,原本华美的丝织品就立即灰飞烟灭了。
因此,考古队见到这件2000多年前的脆弱物品后,立即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进入古墓的考古队员,一律不许说话,甚至呼吸都得放缓,还得带上口罩,以免气流和唾液喷到荒帷上。
为了避免紫外线的照射,考古队还专门为荒帷修建了一个临时的遮光建筑。
棺材上覆盖的荒帷多达四层。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这些远古的丝织品脆弱无比,即使是轻轻的触碰,都可能造成损伤。
因为墓中积水很深,荒帷之间,荒帷和周围的物品之间已经发生了粘连,仿佛一堆烂泥一般。
如何将这些荒帷一层一层地取下来,实在是让人大费脑筋的难题!
为此,考古队延缓了考古步伐,特地制造了一批专用工具。
专家们拿着圆滑的竹竿,沿着丝绸与棺木的缝隙,万分小心地将丝绸一层层剥离下来。每剥离一寸,专家们就将宣纸、海绵铺在丝绸上,并不断喷洒特殊的药水。
在揭开荒帷的第三层时,丝绸表面出现一个白色的横卧人体影像,头、身体、四肢均清晰可见。
当时,队员们兴奋不已,推测棺木中可能会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千年古尸。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考古队用起重机将棺木取出,运送到博物馆后,才进行开棺。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棺木中都是黑色液体。别说尸体了,连骨骼都不见踪影,只有一颗并不完整的头骨隐约可辨。
坚硬的骨骼都能够被时间融化到无影无踪,那些丝织品能够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不过,别以为荒帷取下来就万事大吉。实际上,这些取下来的荒帷已经“腐烂成泥”,似乎一口气喷上去都能化成灰,几乎无法辨识出本来面目。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们接下了修复荒帷这个棘手的活儿。
在此之前,专家们研究出一种神奇的微生物发酵提取液,这些微生物能够“吃”掉丝织物里的有害物质,包括霉斑、结晶盐等,却不会破坏丝织物本身。
他们将这种技术应用在荒帷的修复上,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对荒帷进行清洗、加固、修补,才使荒帷有了第二次生命,重新熠熠发光。
荒帷由鸟兽几何纹锦作缘、绢地乘云绣制成,锦绣合一,奢华无比。上面还有丝织品做成的锁形物,据称是辟邪之用。
荒帷不仅展现出明艳靓丽的风采,还可以折叠、卷曲、随意拿取。这种鬼斧神工的修复技术,让人惊叹不已!
2】1300年前唐朝的一天,一个女人望着新生的孩子,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她的丈夫眼含热泪,颤抖着双手为她戴上凤冠。
这件凤冠华丽无比,无数的宝石发出耀目的光芒。而承载在上面的亲情和爱情,似乎为冰冷的墓地平添了一丝温暖的色彩。
经过了千年岁月的侵蚀,这座墓地内部结构损坏得很严重。好在盗墓贼没有光顾过,青铜器、瓷器等文物依旧保持完整。
墓主人的尸骨清晰可见,头颅边散落着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装饰材料,依旧闪闪发光。
原来连接宝石的那些细绳和固定件已经腐朽损坏,凤冠变成一堆零件,已经不再是本来的面目。
为了能够尽量保持凤冠的原貌,考古队将凤冠整体打包带回博物馆。
小心地剥离了散落在污泥中的各种宝石和碎片,大大小小共有380颗,最小的金珠子直径小于1毫米,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面对这些零件和碎片,专家们有些发愁,如何将它们修复完整呢?
首先,先要将这些碎片进行去锈、清污工作。随后再进行整形、焊接、粘接……
可是,专家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并不仅仅是工艺上的问题。而是如何还原历史,如何还原古人的设计和审美。
当时恢复凤冠的依据仅仅是出土时的存留模样,每一颗细小碎片的位置和状态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
翻阅了大量文献后,根据其他类似的记载,专家们利用自己的经验,花费了8年时间,才把凤冠修复完整。
墓中的一块墓志铭上,写道:“旷野兮生荒草,千秋万岁兮多悲风”,记载了一位丈夫对妻子无尽的哀思!
妻子李倕,是唐朝宗室女,后来嫁给了直弘文馆学士候莫陈。
墓志铭上有一句话“有子在于襁褓“,因此李倕的死因被推断为难产去世。死时只有25岁,可谓是红颜薄命!
这顶李倕凤冠被放在了陕西博物馆展览,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为豪华的凤冠。这是凝聚了中国古人和现代人智慧的结晶,美轮美奂,让全世界为之惊艳赞叹!
3】1970年,北京出土了一堆瓷器碎片,专家将它修补得完美无缺,可是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表示不可接受。
这堆瓷器碎片是在北京旧鼓楼大街元朝遗址中,一口埋在地下的大缸中发现的。
想来当年埋下时,都是完整的瓷器。缸口上还覆盖着瓦片。
因为年代久远,瓷器被压成碎片,缸中混合着泥土,看不出原来的样貌。
细心的考古学家将水缸一起运回了博物馆,用筛子细细筛掉泥土,将碎瓷片分拣了出来。
最终,泥土中一共找出了几百片碎瓷片。专家又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拼接,其中一个完整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造型独特,可谓是稀世珍宝。
凤首扁壶由48片碎瓷片修复完成。壶口是凤嘴,壶身是凤翅,壶柄是凤尾,精美无比。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扁壶上有很多拼接的痕迹,看上去有些破旧。
2004年,这个扁壶被送到上海博物馆一位古瓷修复专家手中,请他进行修复。
要说这位专家的水平那真是高!他用现代高科技的环氧树脂,填补了壶身上的缝隙,再用高分子颜料喷涂底色,并绘画纹饰。
13个月后,凤首扁壶简直脱胎换骨,完全看不出任何碎裂拼接的痕迹,崭新得宛若刚刚从瓷器作坊新鲜出炉。
可是,这么完美无瑕的瓷器却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这还是元朝遗址出土的文物吗?”
“添加了如此多的现代材料,这根本就不是古代的东西了。”
“陈旧和破损本身就是文物的特色,这样完美无瑕让文物失去了灵魂。”
专家也不禁疑惑了,将文物修复得如此天衣无缝,到底是对还是错?
无独有偶,1998年,新疆伊犁农民马忠在翻地时,无意中挖出一个瓷器,没想到它正好和北京出土的凤首扁壶是一对。
北京的凤首扁壶是雌壶,新疆的凤首扁壶是雄壶。
新疆的凤首扁壶出土时破损较小,壶嘴和壶把有缺损,却并未进行过修复,保留了壶的瑕疵。
你更喜欢修复得完美的文物,还是保留原始风貌的文物呢?
4】四十年代,一幅被八国联军从清朝宫廷中掳走的名画,突然出现在香港。周总理闻讯发出指示:不惜代价,抢救国宝!
此画开价10万港币,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财政非常紧张。名画所有人主动降价,6万港币将此画出售给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是唐代大宰相韩滉所作《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代表着中国古代书画最高艺术成就。
这幅画从唐代流传下来,获得了许多皇帝和名家的青睐,纷纷在画作上题跋。比如同为书画名家的宋徽宗,宋元时期的书画大家赵孟頫,清代的乾隆皇帝不仅自己在画上题诗,还要求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在卷后题跋。
可想而知,这幅画有多么珍贵!除了画作本身就是珍品,画上题跋也价值颇高。
让人没想到的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再次出现在故宫博物馆的《五牛图》已经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虫蛀、霉斑遍布整幅画作,五头牛身上有多达几百个破洞,颜色也已经不可辨识。
不知道是谁,为了拯救破损的画作,还曾经在破洞处进行了补纸,这一举动反而让画作破损得更为严重。
修复《五牛图》的任务落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专家孙承枝先生的肩膀上。
孙先生利用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对《五牛图》进行了清洗、揭纸、修复、上色、装裱等技术性极高的操作。
修复完成后,《五牛图》无论是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都浑然天成,找不到修复的痕迹。
《五牛图》中,画了5头状貌各异的牛,每头牛画得都极为精细,纤毫毕现,将《五牛图》放大来看,每一处细节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可谓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地步。
艺术作品并不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有丝毫逊色。这幅绘制于唐代的《五牛图》,与现代画家的画作比起来,仍旧技高一筹。
~~~~~~~~~~~~~~~~~~~~~~~~~~~~~~~~~~~
198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出土的秦铜车马算一个,它是我国一级文物,是我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现在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两乘车出土时,因为原本的腐朽严重,上面的填土塌陷,两辆铜车损失非常严重,碎成3000多片。据《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统计,一号车有碎片1325片,2号车有碎片1685片,破洞316处,裂缝55处。
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经过8年的精心修复,终于在1989年展出。秦铜车马,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整体用青铜铸造,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