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慈禧太后的存在,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的一生不仅短暂,而且悲苦。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其父崇绮是同治三年的状元,官至户部尚书。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阿鲁特氏淑静端慧,容德并茂,并且写得一手好字,被时人描述为”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可以说,阿鲁特氏从小就是按照皇后的标准来培养的。
同治十一年(1872年),17岁的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在选择皇后上,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各执一词,最后只得把选择权交给同治。
同治从小不亲近生母,信赖嫡母,最终逆反心理很重的少年天子选择了慈安意属的阿鲁特氏。从同治选定阿鲁特氏那一刻开始,慈禧太后心中就很是不快,因为阿鲁特氏的属相与慈禧相冲,阿鲁特氏属虎,慈禧属羊,俗语有“羊入虎口”一说,迷信且贪权好强的慈禧觉得皇后对己不吉。
但因为有慈安的力保,同治还是和阿鲁特氏举行了大婚。新皇后在耗费大清全年财政收入一半的豪华大婚中,如愿被抬进了大清门,这又让慈禧耿耿于怀,因为妃子出身的慈禧当年进宫是没有这种资格待遇的,从某种意义上,阿鲁特氏正宫皇后的名分地位是压过慈禧的,对慈禧而言,这是无形的威胁。
相传,在大婚的当晚,同治饶有兴致地与皇后探讨古诗文,皇后信口吟出的词句竟与原文一字不差,其才情很得同治欢心。
婚后,这对少年帝后相处得十分融洽,可谓是志同道合,感情颇深。那一时期,同治帝经常夜宿皇后寝宫,而一心要将同治握在掌心的慈禧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愈发地不满。
为了压制阿鲁特氏,慈禧执意将自己看中的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选进宫,并亲自册封为慧妃,并且在大婚当日不顾祖制召见了慧妃,以为其撑腰,这直接导致了慧妃此后一直不把皇后放在眼中。
因为慈禧强制要求同治眷遇慧妃,少去皇后寝宫,生性叛逆的同治一气之下,索性搬到了乾清宫独居。但与慈禧冷战的结果,阿鲁特氏无形中也遭到了冷遇,可即便如此,慈禧仍时常指责她狐媚惑主。
之后的禁宫桥段,广为流传。独居乾清宫的同治因耐不住寂寞,开始偷偷溜出宫禁,便装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最终染上了花柳病。
同治生命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忍不住偷跑去看望,流着泪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同治看阿鲁特氏形销骨立,泪水涟涟,便安慰她说:“再忍耐一下,终会有出头之日的。”
正是这一句话,加剧了慈禧与阿鲁特氏的矛盾。
据说,慈禧当场气得浑身发抖,扬言要廷仗阿鲁特氏。
虚弱的同治闻讯顿时惊昏过去,慌乱之下,阿鲁特氏这才逃过了处罚。
朝不保夕,心有不安的同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偷偷找来皇后和自己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宣布立年长的贝勒载澍为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让慈禧勃然大怒,更对当时在场的阿鲁特氏深恶痛绝。
为了再次垂帘听政,把持朝纲,慈禧随后销毁了同治遗诏,并做好了另立新君的准备。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驾崩,年仅19岁。
种种迹象表面,此时的阿鲁特氏是怀有身孕的,但慈禧却略过这一点,直接将其胞妹与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扶上了帝王,改年号为光绪。
慈禧选立光绪,承继咸丰帝为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继续以皇太后之名再次垂帘听政,而原本有希望成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就这样成了光绪的皇嫂,境遇不仅尴尬而且十分危险。
传闻,当被问及如何安顿阿鲁特氏时,慈禧快意地吐出了两个字:“殉葬”。
另一种说法更显宫廷的残酷,得知阿鲁特氏怀有遗腹子后,慈禧因为贪权,根本不顾给同治留嗣,而是下定了要阿鲁特氏自裁的决心。
对慈禧而言,不逼杀阿鲁特氏,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万一阿鲁特氏生下的遗腹子是个男婴呢!
所以阿鲁特氏必死无疑。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驾崩不到三个月,阿鲁特氏在深宫中神秘死去,卒年22岁。
慈禧的儿媳是孝哲皇后,为同治的皇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阿鲁特氏在选秀中脱颖而出,被同治帝选中后直接立后;但 成婚2年后,同治帝因染病因年早逝了,蹊跷的是,百日不到,孝哲也被宣布薨逝,风华正茂的年龄,平时无恶疾缠身,为什么这样早就离开人世了呢?
1.与其婆婆慈禧有关,作为有政治头脑的人物,慈禧选儿媳有自己的标准,选皇后的当时,东宫慈安太后力主阿鲁特氏即孝哲成为皇后,因为,她出身名门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温良恭俭,深明规矩,慈禧则主张让活泼、开朗的富察氏即后来同治的慧妃成为儿媳;同治皇帝顺从了慈安的意愿,违背了生母慈禧的意思,慈禧是争强好胜的人,心机很重,自始至终都不喜欢孝哲!
2.慈禧会盘算:被册封为皇后时,孝哲19岁,慧妃正值“豆蔻梢头二月初”的14岁,天真无邪的少女易洗脑,好操纵,可以开导后为己所用!
3.孝哲皇后受到过礼仪熏陶,懂情调,不会察言观色、奴颜媚骨、见风使舵,还厌恶宫内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慈禧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嗅觉和能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不感冒的两个人呆一起日久生厌是常事!
4. 孝哲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端华的外孙女,“辛酉政变”时,端华是慈禧的政敌与强劲的对手,最终被慈禧整得身败名裂;慈禧是心狠手辣的人,比较记仇,注定不会改善与孝哲的关系的,又慈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作派由来已久,因而,透过历史的烟雾:孝哲皇后的很快薨逝,我们从中就能看出点端倪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