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还是李建成比较惨一点。
从最终的结局来看,李建成是成王败寇,在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以失败告终。权力斗争就像一次赌博,既然作为一个失败者,就需要付出自己的赌注,身家性命。
而反观李承乾,他同样是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可是因为李世民的缘故,他并没有为此而付出自己的性命,相反被贬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从此也远离了权力斗争漩涡的中心,这对于一个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来说,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
在从两人的权力斗争起因来看,虽然两人都同样是太子,按理来说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早在唐朝未曾建立的时候,李建成就同自己的父亲与弟弟一同创业,虽然论功绩来说,他完全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可是至少还是有贡献的,所以就算他不是太子,这大唐江山按理来说也应该是有他的一份。
然后再反观李承乾,尽管有着李泰的制肘,可是归根结底对他的太子地位并没有如同李世民对李建成那样大的威胁。只需要李承乾安分守己,以不变应万变,他完全是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的。
然后再从个人的品行来看,李建成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尽管和李世民比起来,他确实略逊一筹,可是他也是高子中的矮子。更何况现在也有一些声音说李建成的能力可以比得上李世民。所以如果没有宣武门事变,大唐江山交到了李建成的手里,尽管可能会没有贞观之治,可是在李建成的手中也能够太太平平的过渡。
而再看一下李承乾,他蓄意谋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李世民渐渐的对李承乾不满,所以令李承乾很害怕,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爸是怎样得到江山的,于是打算效仿自己的老爸,从父亲手中夺取权力,甚至有了弑父未遂的嫌疑。从这一点看,他就是不孝,很难得到众人的同情。
另外,如果李承乾不造反,也许李世民还会顾及父子亲情与当下大局而不剥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可是,因为李承乾很气愤老爸把自己的称心(李承乾的娈童)给杀了,于是就对老爸起了杀意。可以说,李承乾最后的结局完全是自己给作的,不值得同情。
综上,相比李承乾,还是李建成死的更冤屈一点。
当然是李建成更悲惨。李建成是李渊嫡长子,又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本就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人选,而且如果他做了皇帝,也完全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但无奈他有一位太强的弟弟,比他更优秀,比他的军功更大,这让李建成如芒在背,感觉自己随时都可能被弟弟取而代之。而他弟弟李世民也是满肚子委屈,明明我哪哪都比他好,功劳也是我最大,就因为他比我大几岁,我就活该把这江山拱手让他嘛!所以两人是各有各的理,矛盾也是越来越尖锐,两人各成一派,互相猜忌和攻击。做为父亲的李渊则显得很无奈,他虽然努力的在调和,但并没什么效果。最终还是比较强的李世民赢得了这场较量,他于武德九年(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亲手射杀了哥哥李建成,五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掉了,与他结成同盟的四弟李元吉和他的儿子们也全都被诛。本来贵为太子,却落得个父子俱亡,皇帝老爹不但没给他讨个公道,连吭都不敢吭一声,还马上把皇位就让出来了,李建成死的真是又悲催又窝囊。
而相对而言,李承乾就有点自作自受了。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因其“性聪敏”很得父亲的喜爱。李世民于公元626年继位(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后),同年便封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而且一直对他的成长、教育都非常重视,可以说只要他好好的,以后的皇位非他莫属。但李承乾显然有看不清形势,最后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一开始的李承乾非常优秀,几次代替李世民监国也都非常不错。可自从公元636年,他的母亲去逝后,其行为举止就起了很大的变化。李世民为了教育好李承乾给他请了很多名师,这些老师他一开始还是很尊敬的,可他们太过严厉的要求和频繁的劝导使他渐升恶意,甚至试图派人暗杀师傅张玄素。他的叔叔李元昌曾经送给他一个太常乐人,他非常喜欢,还给其起名叫称心。这种同性恋事件使父亲李世民非常恼怒,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非常伤心,称病卧床几个月不上朝。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他们父子的关系大不如从前,而另一件事更是让李承乾恐慌不已。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夫妻俩琴瑟和谐、恩爱非常,李世民对两人的孩子也都非常疼爱。魏王李泰为两人次子,公元642年,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李世民非常高兴,对李泰大加封赏。李承乾误以为李世民有要易储的想法,便派人暗杀李泰,事情失败后又与汉王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勾结,打算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参于的大臣都被处死,李承乾也被贬为庶人,充军黔州。但李世民曾说过自己并没有换点太子的打算,可惜李承乾没能听进去,其后李世民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为考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不知把李泰当成大敌的李承乾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反映?公元645年,李承乾郁郁而终,李世民以国公礼葬了他,后来他的孙子李适之得志于唐玄宗,又追赠他为恒山王,陪葬昭陵。
所以两相比较,还是李建成更惨!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