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和历史上的杨修高度极度类似,是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的人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仅落了个狂生赴死之名。
老话讲:
情商高,没敌人。
智商高,没朋友。
而解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朋友。
智商高
举几个例子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首《大明风华》中孙贵妃题写的感人诗句实际上并不是汪广洋写的,而是解缙。
朱棣迁都北京,在承天门(今天安门)外建有国门大明门,大明门牌匾“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就是解缙写的。
朱瞻基“好圣孙”的称谓也是解缙率先提出的,说明解缙对人敏锐的观察能力。
解缙三岁能识字,五岁能背书,七岁能赋诗,十岁能八股,十二岁通晓四书五经,十八岁中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十九岁中进士三甲(同进士出身)。
所谓过目不忘,过耳能详,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明朝初年可谓是无人能及,被誉为与张居正并列的大明一头一尾的两个神童。
情商低
凭借解缙的超高智商和渊博的知识,如果再加上历练也许将来在官场上会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位列宰辅荣耀家族,可他偏偏最大的缺点就是——狂(恃才傲物)。
可他那个“狂”没有原则,他是谁都看不起,敌党他也攻击,朋党他也攻击,把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朝廷中央到地方能得罪的都得罪了,最后成为孤家寡人,没一个人说他好。
洪武入仕
本来解缙在洪武二十一年参加辰科进士考试时,至少是个赐进士出身的二甲,但就是因为“狂”,把该说的和不该说的统统写进了殿试的八股策文里,内容过于激进和不现实。阅卷官怕跟着“沾包儿顶雷”,只能往下淘汰。
文笔造诣再高也无法改变名次,幸好得到了本来就“激进”的朱元璋的赏识,在翰林院当个庶吉士,授读中秘书之职。
秘书工作很好理解,抄抄写写的文职人员,处理好笔案工作。秘书是标准的执行者而不是策划者,本来宣讲圣贤之道,处理好奏疏旨意等就完了。
可刚入仕途的解缙恃才,先上《万言书》褒贬李善长制定的明朝律法,后上《太平十策》抨击兵部玩忽职守,气的兵部尚书沈潜差点辞职罢官。
朱元璋一看解缙轻狂缺乏历练,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干御史更合适,同时也为了平衡局势,把他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胡惟庸案暴发后,大明开国第一文臣,韩国公李善长受牵连,被论死。解缙他根本就不理解朱元璋“废中枢,罢丞相,集权于天”的用意,“傻不拉叽”的跳出来为李善长求情,又攻击右都御史袁泰诬陷朝廷重臣(《论袁泰奸黠状》),活活把袁泰给气没了半条命。再一问,感情是解缙因为文笔好,心甘情愿地为他身后的郎中王国用和御史夏长文当枪使。
结果弄得李党、胡党等一开始恨他,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也恨他,御史同僚后来还恨他,把文官,武官,御史官都得罪了,最后连朱元璋也不说他好,心里也骂他。
最后朱元璋把解缙的父亲叫来说:“你把他给带回去吧,你儿子年轻还不成器,在家待个十年,历练历练(戒骄戒躁)说不定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只能跟着他爹解开返回江西吉水老家,闭门思过,引经据典著书立说。在为人处世这一点上他比他老子差远了,他爹解开朱元璋授官不纳,一心著书办学,为家乡培养人才。
建文时期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解缙作为官员要进京奔丧,结果已是建文重臣的袁泰上疏报复,以“不孝父母(解母刚去世),只为仕途”为由被贬到甘肃河州卫当吏。
受不住边疆苦寒的解缙,写书信求救于朱允炆的老师之一、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董伦,老成持重的董伦此时也需要自己的人去平衡方、黄、齐等权臣,于是就以太祖和解缙的十年之约为理由,让他还朝为官。
缙与伦书祈援,岁余,权臣出,伦为言之,乃召缙还,以为翰林待诏。
洪武二十四年到建文四年,整整十年,解缙再次入朝为官,经过多次打击和教训后,老实了不少,任翰林待诏,后升任辅臣。
命丧永乐
靖难之后,燕王朱棣登极,改元永乐。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进入文渊阁,列为翰林学士,负责编纂永乐大典和“修改”太祖实录,并成为太子朱高炽的东宫侍讲,是永乐前期七大辅臣之首。
位列凤阁,帝师东宫,风光无限的解缙又开始“飘了”,把之前的教训扔在了脑后,满血恢复成为“正直傻缺的愤怒青年”(愤青儿)。
他作为东宫的师傅之一,先是排挤东宫的另一位侍讲——礼部尚书李至刚,李至刚被贬成礼部郎中,失去了东宫讲筵的资格。
而后作为东宫之臣,参与了皇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的争储,上疏把逾制的汉王朱高煦“臭骂”一顿,又把皇孙朱瞻基给拉下水了(一句好圣孙),让朱棣背地了骂他挑拨离间,欲使骨肉相残,汉王朱高煦更是狠的他牙根痒痒。
紧跟着又阻止成祖朱棣用兵安南,差点让安南独立,幸好朱棣没听他的,成功后在安南设立郡县。
之后报复来了,先是汉王朱高煦奏解缙与淇国公邱福里应外合把朝廷机密与用兵方略透露给边塞诸卫,并被攻击了五年之久(泄露禁中语),搞得朱棣再也不肯相信解缙。
随后朱高煦又联合翰林院攻击解缙判卷不公,多重打击下,解缙被贬广西,任布政使司参议。这时礼部郎中李至刚及时“补刀”,解缙再贬交趾。
你不是不让朕(朱棣)用兵安南和交趾吗,我就让你去化州(越南)督办军粮,哎?!就气死你解缙。
永乐八年,焦头烂额地解缙回北京述职,成祖北征在外,解缙就和太子朱高炽公对公的见了一面。这事又被汉王朱高炽抓住攻击,说他只知道有太子不知道有陛下,等都不等,这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成祖大怒,恰巧解缙还上了到奏疏,本以为是解缙认错赔罪或者是解释的奏疏,结果一看是解缙又被人“当枪使”,疏言为了缓解旱情,要银子修赣江河道奏疏。可想而知,解缙这回是小命难保,朱棣以解缙“无人臣之礼”定罪下狱。
诏狱关了五年的解缙,没有一个朋友营救他,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问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缙犹在耶?”
随后正月十三日,锦衣帅纪纲就用酒将解缙灌醉,拖到积雪中冻死解缙立刻死了,解缙卒年四十七岁。财产抄没,妻儿流放到辽东。
解缙的死:
一是汉王朱高煦买通了无恶不作的锦衣帅纪纲,解缙是东宫之臣,又是朱高煦心头之恨,他必须死。
二是解缙在狱中知晓了纪纲的胡作非为、谋财害命的情状,他日出狱必然弹劾自己。
三是朱棣已经知道纪纲的谋逆之事,朱棣问解缙在哪,就是说明“你们不想让我知道的,其实我全都如洞若观火”,最终杀害解缙的纪纲也难逃凌迟之刑。
解缙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智商高并不意味着真的“聪明”,聪明往往是情商高的代名词,如果解缙多向杨荣,杨士奇,金幼孜学学,可能他的留下的不仅是诗词墨宝,而是如同张居正一样的大明首辅的辉煌过往了。
正如《明通鉴》所言:“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缙以不谨持恭而卒。
感谢您的阅读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解缙才华横溢,直言不讳,曾上万言书,对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获罪而死,解缙代人上书申辩,朱元璋也未曾怪罪。解缙为官后,不畏权贵,不附同僚,得罪了很多人。朱元璋为了保护他,就让他的父亲把他带回老家继续进学,并说道:“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朱元璋的意思是大器不怕晚成,十年后再重用解缙。然而,没等到十年,在第八年年头时,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后,解缙任翰林待诏。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缙与杨士奇、杨荣等七人组成内阁,成为朱棣的核心顾问之一。朱棣曾私下向解缙征求皇太子的人选。解缙拥护皇太子朱高炽,就说道:“皇太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闻言,既无表态,也没有什么表情。解缙紧接着对朱棣说道:“好圣孙”。“好圣孙”是皇太子朱高炽的长子,即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朱棣一直很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听后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就定下了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
朱棣虽然定下了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对汉王朱高煦从心里十分喜爱。朱高煦仗着朱棣的宠爱,经常做出有逾礼制的事情,解缙就劝告朱棣,应该对朱高煦多加约束,不然的会导致朱高煦与皇太子之间的争斗。朱棣听后大怒,认为解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就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到外地任职。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刚好赶上朱棣北征蒙古,就拜谒了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乘机向朱棣进言,说解缙趁朱棣外出,私下觐见太子而不等皇帝回来,无人臣礼。朱棣大怒,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打。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进呈在押的囚犯名册,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后非常诧异,说道:“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回去后把解缙灌醉,埋在积雪中,就这样被冻死了,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