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问题中,晋朝开国皇帝指的是司马炎吧?“糟糕”,指的是缺乏文韬武略,未能留下丰功伟绩,反而有劣迹丑事,龌龊骂名传世?相对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等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口碑和名气,确实小了很多,而让题主觉得他比较糟糕,原因或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司马炎才能与口碑皆不如其弟司马攸,其父司马昭想立其弟,最终他因为嫡长子之位而继承晋王和丞相的大位。
而司马炎却没能为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世人对他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他那位才能出众,品性优良而夭折的弟弟的同情,导致人们低估和反感司马炎。
其次,司马炎后期失政,大肆分封皇族和功臣,为其后晋室内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炎惩曹魏失国之弊,大肆分封宗族,幻想他们能够辅卫王室,结果,皇族沾染到巨大权力后,对权力的渴望被激发,反而争相攫取最高统治权,最终演变为“八王之乱”等皇族内斗内乱。因取得政权的方式卑劣,为拉拢和收买权贵集团,司马炎又对功臣升官许愿,皇权的臃肿和分散,为晋朝统治阶层的内埋下了定时炸弹。
第三,司马炎晚期腐化堕落,骄奢淫逸,诸王宗室,外戚大臣,皆学步效尤,统治阶层奢靡无度,损耗国力,加重平民的负担,导致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南侵时,西晋王朝无力抵御。
《晋书·后妃传》记载,司马炎“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及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板荡,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白骨满地,对此,司马炎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正史中这般记载,司马炎糟糕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第四,司马炎名义上虽为晋朝开国君主,晋朝真正的奠基却是尤其父祖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等人完成的。
他成为开国之主,主要并非由于个人能力,而是承家族之势与力,与其他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难以相提并论。司马炎有开国建朝之名,而实无开元启道的德行才能,这正是后人轻视他的重要原因。
第五,司马炎建国后,虽有平定秦凉、安抚边疆,功克孙吴,一统天下之功,但在制度上无甚建树。
作为开国君主,司马炎缺少能够让历史大书特书的功绩。而他所创立和强化的门阀贵族制度,在后世受到严厉批判和攻击,成为后来隋唐改革的对象,其人其名,自不会太好。
第六,隋唐宋等统一王朝的君主以短命的西晋为反面教材,以之自警并警戒子孙,创建晋朝的司马炎则成了无道君主的典型。
后世建国立朝的君主,翻阅史册,总结经验教训之时,司马炎因其无甚远见和失政失德而成为反面典型,故而,他在后世的名声不佳。
第七,晋朝攫取曹魏的政权,原本缺乏道义的支撑,开国皇帝未能谨慎戒惧,在晚年反而失政失德入彼,在文人和民间的口碑不甚美好。
司马家族效仿曹魏家族,攫取天下,当时的高官显贵,相时而动,从现实利益考量,选择站在司马家族一边。后世的人们,却相对公正客观,对阴谋窃取天下者,总是缺少好感。如果司马炎能够像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等人那样,虽然获得政权的方式不够正当,甚至说见不得人,但是,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能够惩前代之弊,有所建树和发明,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善始克终,则不太可能留下糟糕的名声了。
第八,司马家族能力最强,名气最大的司马懿,因与民间口碑极好的诸葛亮对峙,虽然最终取得胜利,然而民间特别是后世对司马家族的好感较低,甚至多半厌恶,厌屋及乌,才能较差的司马炎,就更令后世鄙薄了。
汉魏两晋的司马家族人才济济,然而,能够扬名后世,留下正面形象的人物,却相对有限。最突出的司马懿,虽然老谋深算,智深功高,然而却给人一种阴鸷复杂的印象。颇有才能的司马昭,却因有“路人皆知”的不臣之心,而成为成语,成为私欲膨胀,意欲取代上峰的小人的代称。父祖名声如斯,才能逊色,功绩也不甚突出,而过错和失误却非常明显的司马懿,不被看作糟糕,才叫奇怪呢。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也就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
我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原本是魏国部下的臣子,及至司马炎这一代,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自己称帝!
而这也是晋朝糟糕的原因之一:夺取天下的方式为天下所不齿!
其二,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晚年极为堕落,由于自己的腐化,导致皇室内斗不已,民不聊生!
其三,司马炎这位开国皇帝不得民心,本来,司马昭本意是让司马攸继承,奈何司马攸英年早逝,猝死原因不详,而那些拥戴司马攸的百姓则更是猜测司马炎,是故司马炎不得原因!
其四,司马炎身为晋朝的开国皇帝,在选择接位者时眼光极差,选择了一个庸才当皇帝,这也就加速了晋朝的分裂,也是晋朝从此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