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白起,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为什么李牧、白起两人,战功赫赫,为国家,为社稷立下无数功劳,最后都被自家皇帝所杀呢?其实这不仅仅是战国使其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一旦手下战将功高震主,或者新皇登基,往往都拿这些大将动刀子。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将干到国内第一,如果国内升平,那么狡兔死,走狗烹,离死就不远啦!
至于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权势与野心。
对权力的欲望和野心的膨胀,是人之常情,关于这一点皇帝们自然知道,所以他们也知道其他大臣跟大将也都是如此。在他们跟随着自己打江山、守江山的时候原本也是一无所有,可在得到天下之后却拥有了无上的荣耀以及前所未有的权势。如果这些大臣们野心太大,有一天不甘于为人臣子,那就将对坐在龙椅之上的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第二个原因,兵权要控制。
李牧,白起都是百战猛将,军队中微信很高,而且手握兵权,坐在龙椅上的人自然也会寝食难安。他们会想尽办法的除掉这些眼中钉,以便他的龙椅能够坐得安稳。
第三个原因,为子孙谋稳。
中国的皇帝都想万世一系,子传孙,天下永远我家坐,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是自己的孙子,而手握兵权的大将依然活着,成为了两朝元老,甚至是三朝元老,就连新皇帝都要敬让他三分,如果他有心反叛,未来江山还指不定会落在谁的手里。为了帮子孙清除障碍,他们只能下此毒手。
正所谓只可以共患难,却无法共富贵,而君臣之间尤为如此。
赵国李牧,秦国白起,都是战国时期忠臣良将,却不得善终,不仅仅是他们很多都是。但他们两个和后期大统一时期的那些还是有区别的。
先说李牧吧,他是赵国最后一个名将,并且带领着赵国的军队打了属于赵国的最后一个胜利。他在赵惠文王开始就带兵驻扎在雁门郡,经历了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一直到赵王迁,因为秦朝攻势紧急,才被掉南下抗秦,并且打掉了秦国第一次对赵国的攻击。第二次进攻赵国的时候,先行反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说是李牧要投靠秦国了。然后,赵王没有查证就派人去取代李牧,可李牧没有听从,然后就被赵王暗中布置杀害了。
这个东西随便都可以找到,个人看法是:李牧真不是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因为那个时候面临的是秦国的第二次进攻,赵国把全部的兵力都压上去了,正是用人的时候,和那个根本不符。其被杀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赵王代本身的问题,没有那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都说赵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没有查证就让人替换李牧,换一般其他人上去估计也会同样的选择,因为真的输不起,想象一下,赵国所有的兵力都在李牧手上,一旦李牧反叛归秦了,那赵国真的没有一点反抗的力量了,所以,第一时间选择肯定是换人,换下来之后再调查也不迟,因为把有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有疑点的人身上,估计很少会有人这么做;
第二个,赵国国力不如以前了,所以,赵王代也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可能真的留不住李牧,所以选择那种策略;
第三个,有这种事例在前;我们都知道廉颇对吧,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最后,因为被迫害,投奔魏国去了;
第四个,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人的国家归属感都很淡的,所以,很多名人都不一定在自己的国家大显身手,这个不是也是正常现象吗?
第五个,李牧的选择,不接受赵王代的安排,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赵王怀疑你的情况下,不接受安排,不是更让人往坏的方面想吗?
第六个,之所以杀李牧,很简单,因为李牧本事太大了,如果归属了秦国,那赵国分分钟撑不下去的,不能为我所用的英雄,当然是除掉危险最小了。
所以,这才造成了李牧最终被杀的命运,别说给赵王代洗白之类的,很简单,反间计很古老的计策了,但是屡试不爽的原因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蠢蛋,我们现在看的各类型电视剧中,所有的人中了反间计之后的第一件事不都是停职调查?
然后再说说白起,白起一生征战无数,没有败绩,尤其长平之战,大大损伤了赵国的元气,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将相失和,碰到了小心眼的范雎,然后又功高震住,一路被贬,最后在杜邮被杀。
白起最终的结局差不多是“飞鸟尽,良弓藏”,这样说是因为战国时期,离秦国统一还远着呢,但白起被贬被杀的时候,秦国暂时处于稳定时期,但他最终的结局,更主要原因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个,功高震主,这个不用说太多;
第二个,得罪了小人,这个人就是范雎,所以后期白起的战事和一路被贬的决定当中,都有他插手,导致本来可以把赵国打击的更彻底,因为范雎的阻止没有,后期白起再也没有从赵国获的战功,其被贬,也是范雎的功劳;
第三个,本身的问题,在国君感觉最需要的时候,狠狠的怼了国君,所以,别记恨是肯定的。
所以,总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是,原因还是有区别的。相同的地方主要有几点:
第一个,都是不善于谋身的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都怼了国君;
第二个,都是因为皇帝身边的人导致被皇帝猜忌。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