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出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医家等不同领域的学派。百家争鸣也反映了当时激烈的,复杂的的阶级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他们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那么百家争鸣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1

1.历史原因

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就与历史有关了。西周灭亡后,人们就开始思考天下兴亡了,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讨论中,人们不再信“天道”,因此形成了各种学派,他们彼此之间探讨,交流,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所以历史的进程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2

2.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的时期,诸侯争霸,互相攻打,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就让诸侯们对人才十分渴望,那么士人阶层就壮大起来,也就意味着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了。激烈的战争,给文化传播规模的兴盛,提供了重组的机会。而且当时诸侯争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因而学术环境宽松,文化人能够进行独立的精神劳动创造。但周天子在此时已经没有地位了,宫廷的官员就走向下层或周游列国,这就推动了私人学者集团的兴起。百家争鸣在这的背景下逐渐繁荣起来。

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3

3.环境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变革了,新兴的地主们用政权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处于割据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没有建立。由于地主阶级政权还不巩固,思想也不统一,这就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的诸子百家们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四处奔走传播他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思想的排挤和束缚,当然也不一定能让地主们接受,比如,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最后都没有让诸侯们接受他们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比较混乱,战争不断,思想也不统一,文化的多样性孕育了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也不尽相同,领域也都不一样,但目的有相同的,因此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4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5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图6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493.html

(0)
上一篇 27分钟前
下一篇 13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