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国时期主要是三个政治集团间的争斗,每个集团都一致对外,所以每个集团的文臣武将表现突出的较多较明显,而后三国时期却不是这样。
后三国时期,魏蜀吴每个政治集团主要偏安一隅,固然有三国之间的争斗,但主要是每个集团内部争斗比较激烈,如果每个集团内部一致对外的话,估计蜀汉和东吴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为什么这样说呢?后三国时期,每个政治集团都人才济济,只是他们的精力不是用于对外上,而是用于内耗内部利益之间互相算计杀伐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首先,江东虎王孙权生性好斗,也喜欢挑起儿女之间的争斗,导致自家国力衰败。
孙权一直就是看不惯士家大族,立个太子孙登却和士家大族走近,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便想换掉孙登,只不过碰巧孙登病逝,孙权正好借此机会可另立太子。
于是在赤乌五年(242)正月,孙权立次子孙和为太子,这个太子也是和士族关系好,这让孙权很生气又想把孙和换掉,于是他故意让孙和之弟鲁王孙霸待遇和孙和一样,并鼓励群臣中一些人聚集到孙霸麾下。
于是南鲁党争开始了,时间长达八年,这就导致东吴内部政权的分裂,后来孙和被废,在这期间,他让他宠爱的的女儿全公主参与进来乱搅和一通,好的朝廷乌烟瘴气。陆逊就死于此事件。
最后他立了他宠爱的潘夫人的才七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至此,东吴因内部斗争元气大伤,孙权死后,一帮文臣武将也是争权夺利都得你死我活,经常朝廷上充满血腥。
可以说东吴的灭亡是孙权直接导致的。
再说蜀汉内部人才也不可谓不多,但内部派系斗争一样激烈,而且益州派本身就不拥护刘家,主张投降魏国,所以它很快就灭亡了。
曹魏也一样,只是曹魏被司马懿算计了,也没奈何,最后后三国的人才都因政治斗争而死在了历史里。
戏都快唱完了,没机会了
所谓人才,也是需要舞台的,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话。只不过是心灵鸡汤罢了,不要忘了,金子可以存在万万年,但人的寿命不到百年,且真正能发挥作用就几十年而已。如果你恰好出生在一个周期的末年,很不幸的告诉你,你没机会了!、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军起义,是一场大戏的序幕,而董卓入京则宣告正是进入群雄逐鹿的主题,虽然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主角往往都会在前半部崭露头角,像新版《倚天屠龙记》那样,把赵敏放在23集,相当于中场(总共才50集),那应该是导演加戏的结果,别太当真。
真实的情况是,在高潮前还不及时出场,那你基本没戏了,而整个三国就三个高潮,也就是三个重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在这几场战役中,各方势力互相博弈,谋士武将各显其能,好不热闹。三个高潮过后,就是尾声了,就是你有逆天的才能,也没什么施展的余地了。
借用水镜先生司马微的那句话就是:“不得其时!”
预算有限,资金用的差不多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文臣武将想要展示并证明自己的才能,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战争!这点想必大家都没什么疑问。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一开始,天下就没一天消停过,大战不断,消耗自然也不会断,而战争消耗的不外乎两点,一个是人口,也就是有生力量,另一个就是粮食,古时候粮食就相当于钱。
所以不断的消耗,导致人口和粮食越来越少,等到三国后期,已经不剩下什么了,对于那些喜欢并热衷于折腾的谋士武将,就是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窘境。纵使心中有百万雄兵,腹中有奇谋良策,也无用武之地了。
所谓人才凋零,只不过是大戏快要落幕,没什么预算和时间供你“玩耍”和挥霍了。
其实我觉得后三国各种阴损毒辣的谋士、韬略满腹的大将、血腥残暴的政治厮杀,甚至是舍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国一点不逊色。而大家之所以觉得后三国人才凋零,因为罗贯中没费太多笔墨描写后三国,所以给人印象那会儿人才少。
后三国说是乱世,又是三个国家各自偏安一方的治世。说是治世,又是三个国家互相攻伐的乱世。既有治世良才,又有乱世人杰,像春秋又像战国。
所以,三国后期不是人才凋零,而是都在蓄势。人民都厌恶了连年的征战,人心思定。统治者都在顺应民意,发展国力,稳固统治,或是内部争权夺利。他们都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对方内部大乱时机。所以少了那些群雄逐鹿的场面,而侧重于国家的争斗。所提的只是代表人物罢了,像姜维,邓艾等等。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lsjm/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