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大自然创造了一切,同时给予这一切以不同形式、形态而延续发展的–生命。世界万物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然而,我们人类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说明生命的可贵……
上古千年至今以来,人类对自己的死亡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定理”–虽人死不得复生,但可一律归天,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以科学的客观说法来解释归天“定理”,它则是人们的一种心灵愿望–虽人死不复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却永存在他人的心灵当中。人们为了将这种心灵感受以有形的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予以表达,就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安置,即安葬。人们为了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就为死者准备了华丽的棺材。
中国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松木、楠木等制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
棺材以在农村最为实用,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己的骨灰装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尸首的完整,寓意深远。
棺材又名老房,它是专为死者设的,做工非常精细。首先,看它的用料,通常,一般的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众化的棺材用松木、柏木加工而成;上好的,特别讲究的棺材就用很名贵的楠木或天然水晶石等精创而成。而它的外型也是非常奇特的,前端大,后端小,呈梯形状。在它的身上,所用的每一块板材的斜面对靠,呈形后的每一部分也要体现出前大后小的斜面。正所谓棺材的材料又叫斜货材料,两个侧旁和盖却又斜中带弧,从材头正面看,整个棺材好像是一根半边圆木。
特别引人注目的要属它的外部装饰了。棺材的正面材头上画的是碑厅鹤鹿,琉璃。瓦大厅上空展翅腾飞着两只雪白的仙鹤,大厅两旁是苍簇盛旺的青松,柏树,大厅前面是芬芳百艳的青青草地,草地的中间是通往大厅的石阶路径,显得十分清洁幽雅,整幅图画将整个棺材头装饰的犹如仙境居室,整个一庄清静别墅,材头正顶上写着“安乐宫”三个大字将材头图与棺材本身紧紧相扣。棺材的两旁分别画着两条正在腾云驾雾的黄金龙追逐戏弄着宝珠。龙的周围画着吕洞宾等八仙用的兵器,又名“暗八仙”,还有古琴、古画、梅兰菊竹、桃榴寿果,在材面上有“寿山福海”。棺材上所有图画都用立粉、贴金等技法、以及颜料的调配充分将古代唐三彩的绘画风格搬入其内,使得整个棺材庄重大方,色彩层次分明,绚丽有序;线条飘逸流畅。一个人在死后能够与身相伴这么多物质的、精神的、以及知识的博古通今自然也就能够安心地走上黄泉路了。
棺材又在农村俗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一般为十页木料制成,但也有用十二页木料制成的,这种俗称“十二元”。十页木料做成的,其中盖(顶盖)为三页,底(底部)为三页,邦(两边)各两页,档(前后)为5-11块其他贵重木料。
客家人的棺材也称寿木、老屋。全杉木打造,客家人用于装殓逝去的老人。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或“寿器”,表示添寿加福。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方料做成,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由12根小木筒做成,比“十个角”方料又稍小一点。寿木做好后,家境好的会请漆工及时涮好油膝,大头顶端书“福”,前端小头写“寿”,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客家人的习俗,未过花甲而身亡的称“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状,称“火板子”。
棺材是由木材加工而成,各个地域的形状各有不同。木材有产地,棺材无产地。加工棺材的木材一般有桐木、松木、柏木、楠木等,近年来由于国内木材砍伐的限制,棺材木料的来源主要进口与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
棺材的由来要考证出棺材的来源诚属不易,因此我们只能凭藉王国维所说的「二重证据法」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加上文献的记载,来瞭解可能是最早的棺材起始点。据考古发现距
今约10-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尼安德塔人就已有埋葬习俗存在,我国则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此时期有墓穴,但尚无葬具(例如:coffin; 棺)。
就「棺材」二字的字形以观,皆从木字偏旁,故有以木制造之意,《後汉书》卷三十九:「《易》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藏之中野,後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
椁之造,自黄帝始。』」虽有比附黄帝之疑,但就考古资料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辽宁红山文化墓地、半坡遗址(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皆已有木造
棺,西安半坡M152号小孩墓,因墓坑四壁有木板痕迹和盖板,被视为木棺之雏形,可见比黄帝(约公元前2698年)更早年代已有木棺存在。
若就棺材的字义以言,《说文解字》:「棺、关也,所以掩屍。」另《玉篇》:「棺之言完,所以藏屍令完也。」可见棺材的作用是在装敛死者屍骨,因此若不拘泥
於木造,则又有甕棺(瓦棺、陶棺)、石棺、树皮棺、船棺、铁棺、玻璃棺、 水泥棺、水晶棺、纸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世界上的丧葬形式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除了我们熟悉的土葬,还有像西藏有名的天葬,以及死后烧掉的火葬,还有神秘的崖洞葬、悬棺葬,还有树葬、水葬、船葬、塔葬等等。
像土葬这样的丧葬形式,就要用到一个重要的工具——棺材。
棺材到底发源于什么时候呢?
“棺椁之造,自皇帝始”——这是《易》书中对于棺椁来历的记载。
要知道,皇帝是个传说中的人物,说源自皇帝,其实是说,发源非常久远。
所以还是要看看出土文物的实证。
早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我们就发现了如今棺材的原型——木椁。其实棺和椁都是保护逝者的肉体的,只不过棺是直接装殓尸体,而椁是套在棺外面的一层保护的大棺材。
由此可知,棺材的由来是非常早的,早在中华文明之创始,就有棺材这个发明。毫无疑问,棺材是为了保护死者的躯体而诞生的,这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这个观念的产物,其实如何对待逝者,也能反映出文明的发展程度。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