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知乎还是一个很不错的知识社区平台,并且这几年发展很快,已经从一个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并且可以说得夸张一点的是:他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在中国市场,不媚俗、做精品、秉初心,玩儿互联网究竟有没有出路”这个难题。
一个可对比的数据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
并且我觉得知乎还有一点做得不错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保持初心,维护社区质量。 如我们所见:无论是在知乎的发展初期,还是已有1.6亿注册用户的当下,我们都没有看到知乎学习其他一些平台那样,利用某些擦边球来吸引用户,没有在其平台上看到广告、标题党等等的泛滥,看到的是其在初期设置了高门槛,采用邀请限制准入,而在当下使用人工智能维护平台的制度和氛围,保证知乎高质量知识社区的本色不变。
这在事实上也解答了一个困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问题——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如果坚持“不媚俗、做精品、秉初心”,究竟还有没有出路?
一个可见的痼疾是:在流量、用户、广告变现、融资估值等各种诱惑下,诸多平台的行为,虽谈不上作恶但在事实上也似乎并没有守住初心、底线,反而是向媚俗、粗制滥造低下了头,开始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频频给用户推荐那些标题党、过度娱乐化以及低俗的内容,使其在引诱用户点击实现“垃圾脂肪”喂养的同时,也给用户制造信息茧房,在达到其延续用户时长、增加广告推荐目的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互联网用户变得一叶障目、戾气丛生。
不客气的说,媚俗、粗制滥造、擦边球、色情等等,基本上已成为了当下科技互联网发展的痼疾,对于新入场者而言,想要发展,似乎更是离不开这些东西来实现用户的原始积累。
而知乎已用自己的表现解答了:在中国市场,不媚俗、做精品、秉初心,玩儿互联网依旧是有出路的。
综上:我认为知乎是一个很不错的知识社区平台。
近日,知乎官方以持续发布不善言论,抱团攻击他人为由,对其用户名为“蛏子圣子”在内的7名用户处以永久封禁的处理。
实际上在几天前,知乎用户“灰机”曾因为发布“联想对华为断供”的谣言,被处罚7天禁言。因此,这两件事引发了其他用户的质疑,不管怎么看,发布谣言比起攻击他人都要严重得多。
之后,随之而起打的是“知乎价值观崩塌”的言论。与此同时,为了商业化,正在尝试从知识社区转型普惠内容服务平台的知乎,也被老用户谴责越来越不专业,曾经张贴的高标准以及精英的标签也愈发模糊不明。
知乎于2013年3月向公众开放注册;在2014年初,注册用户已经由原本的40万涨到了400万。截至2019年1月为止,知乎的用户数量突破2.2亿,累计超过1.3亿个解答。
然而,随着内容创业以及知识付费热潮的到来,知乎不再满足于服务小众群体并在2018年宣布转型战略。彼时,知乎的用户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群体下沉至二三线城市。
从商业模式的层面看,知乎想建立永动机式的未来,但是对于一个知识文化性的平台来说,内容才是其根本动力,因此,知乎的盈利之路似乎还很漫长。
然而其问题以及解答的质量下降,导致用户的水平普遍下滑,所以社交机制对高低质量的解答开始判断失误,社交蒸发冷却效应导致了平台被不懂装懂的小白侵占。
抛开问题来看,知乎若想要完成“自我革命”,根源还是要从熟悉的方面来下手。
然而长期以来,知乎的邮件推荐、应用推送等为用户带去的内容也都是运营团队的人工决定的。这批早期就聚集在知乎的全体大部分只能代表知乎团体所能接触到的人,他们在一些领域内自然有不错的简介,但是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
实际上,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增,大量的人工干预其实已经不适用于知乎的运营规模。除此之外,其他涉及到变现的新功能也是通过人来挑选的。从这一点来看,对于用户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以及输出,知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过,知乎想要实现真正的盈利,它自身的变革之路并不简单。
其实知乎虽然一直在探索不同的产品形态,但是从目前来看,其主要的变现渠道还是广告。
知乎副总裁、知乎大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曾表示,“在商业化阶段,知乎大学现在没有承担业绩压力或者是变现诉求,现在知乎整体的商业化还是广告。”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