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到底该不该掰?
从事玉米种植50年经验告诉我,想要高产必须掰!
玉米丫子到底怎么形成的?一致的解答是土地肥力过剩,气候环境影响,玉米顶尖优势弱,掖牙形成丫子。但我今天告诉大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结论,是纯理论主义者!
玉米丫子形成是玉米杂交种父母本基因决定的。举两个品种来剖析。郑单2098你把它种在多么肥沃土地上,一亩地也见不到几个丫子。良玉118你把它种在貧脊土地上,5到6个丫子也常见。所以基因是绝对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王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这看你想要什么产量,想创亩产吨斤必须掰!而种田大户几百亩,靠规模取胜是掰不过来的。你比如辽西干旱,一个玉米主干还整天打蔫,在带上5到6个丫子,它还能活吗?丫子得争去多少水份与肥源营养。靠理论吃饭的不懂之人,不要在坑农害农了!想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先到农村实践之后在解答吧!
本来眼疾不想多写解答,可看到错误结论遍天飞,用这种错误理论去指导农业,受损失的还是农民。
玉米分“叉子”,到底掰不掰,看完恍然大悟! 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蘖的特点,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腋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
玉米一旦分蘖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正方观点: 玉米分蘖可以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更多的积累干物质;分蘖植株根系数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养分;留孽后可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分蘖产生,可削除顶端优势,控制主茎旺长;分蘖在玉米抽雄后会逐渐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最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掰除分蘖,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在植株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加大。放任其随意生长的情况下,92-98%的分蘖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玉米叉子,又叫芽子,术称分蘖。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叉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关于玉米叉子究竟是否该掰,对产量有否影响,近些年争论不断,主张掰或主张不掰的均有之,各说各的理。那么究竟掰不掰,这里实际上还要算个劳动力成本,如果时间宽裕,掰的益处实际上要更多些。
引起玉米出叉子的原因很多,与品种、水肥、地力、密度都有关系。一般来说,除品种影响外,种植密度小会出叉多;地力好比地力差的出叉多;播期早的比播期晚的出叉多。
玉米叉子过多,任其疯狂生长,会与主茎争夺营养,还会让玉米地里光照、通风条件变差,不利于中后期植株和籽粒的正常发育,所以大部分农民都会直接掰掉叉子。但最近也看到一项研究,不去叉子的实验玉米品种每公顷的叶面积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叉子的每公顷叶面积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后者叶面积大得多,有利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其实,这中间要考虑的还是种植密度的问题。
如果计划掰玉米叉子的话,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时机除之。
一、苗期芽子可掰:这时候的芽子会与主茎间产生养分争夺,不利于主茎拔节和生长,可以掰除。
二、大喇叭口期时可掰掉:这期间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关键期,叉子过多会对玉米后期的生长和成粒造成不利影响,可考虑掰去。
三、后期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叉可不掰:这个时期分芽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多大影响,且留孽后可形成的叶冠层,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掰也更有益。
总之,玉米掰叉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是否打叉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如果少叉子的主茎长得很好,而叉子多的主茎长势不好,建议可掰掉芽子;如果种植密度较为合理,后期产量受此影响极小,大可不必理会。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