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四千多年的“华夏第一王都”一石邑城,封龙山在昭唤!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我们祖先的身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说中最早的朝代是夏朝,但作为华夏第一王都城究竟在哪里?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和当地的山川地貌历史遗迹及各种因素来寻找答案。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王都城在那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在那里?封龙山在佐证: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是石邑城。这里有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
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是唐尧古都。比夏朝更早的华夏第一王都是石邑城。
商人是善于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有记载的迁徙有8次,契自毫迁居蕃为一迁,昭明自蕃迁居砥石为二迁,昭明自砥石迁商三迁……汤始居毫为八迁,契居蕃,昭明居砥石。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以砥石地望和“泜水”为由,称:“砥柱在河北砥水流域”。写道:“成汤……的先十四代祖契与禹同时,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为根据地,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继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瘿陶故城,《清一统志》云:“在今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 , 则砥石所在, 亦可指即今之河北省宁晋县西南境。昭明, 契子也。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 皆在河北。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帝喾高辛氏元年【公元前2315年】,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清阳玄嚣之孙也。【汉书.律历志】,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路史.十四】,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泜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泜水就是洨河,洨河有砥柱石古代称泜水。封龙山这一带是黄帝大儿子降生和居住的地方。
大陆泽流域那条河为泜水?蕃在那里?砥石在那里?这是解开历史疑案的必答题。
泜水探源:历史地名词典网: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
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消失,及史料的缺陷,文人骚客的张冠李戴,是造成石家庄区域内历史上说不清,理还乱诸多张冠李戴。要想知道正统的泜水是那条河,蕃在那里,砥石在那里,就必须知道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消失的历史真相,及大陆泽为什么叫泜湖的历史背景。
恒水在那里?史书上找不到,大陆泽九流汇入水系:据《尔雅 释水》记载,“九河”是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契、钩盘、鬲津。其中徒骇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边的一条,而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
大陆泽有痕迹。衡水有影子。但解答是肯定的,在夏书禹贡里:恒,卫既从,大陆既作,这里的卫指滹沱河,恒,专指太平河既古恒水。有人说唐河是恒水,那是历史上的最大冤假错案,是张冠李戴,唐河入白洋淀,不是一个流域。
大陆泽,是古代天下九泽之一,古时钜鹿湖水域广阔,史志上称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所汇,波澜壮阔。
大麓《史记· 尧本纪》:“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舜本纪》:“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大麓”即“大陆”。古大陆泽位于太行山东麓,泽畔多林木。说尧在禅位给舜之前,曾在大陆泽对舜进行了三年考察。也有古书说尧考察舜的地方是杨纡。对此,清代赵一清撰《水经注释· 杨纡注》中考证说:大麓、杨纡、宁晋泊,指的都是今宁晋县境之内的古大陆泽。
大陆泽实名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
大陆泽又名泜湖,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
临城泜水,元氏泜水,背水一战的绵蔓水也叫泜水。从这里我们知道,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入泜湖都可称泜水。
古恒水太平河和滹沱河是跨区域河流,是冀州内注入大陆泽流量最大的河,公元前69年(四月壬寅)山崩水出的大洪水,造成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是大陆泽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太平河古恒水在史书中消失的主要因素,又是造成这里叫泜水那里也叫泜水,真假泜水说不清理还乱的历史疑案。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太平河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古有泜石水之称, 昭明所居, 既在其处, 故谓之泜石。
泜湖九河注入水系有契河。契是帝喾的儿子,昭明是契的儿子,即洨河就是泜水,石邑城就是砥石。
洨河古泜水,“洨”字只用于此,其珍其古,只余自豪,定是出自皇帝冠名,世人用字避之。石家庄市区余砥,槐砥这些古村落就是泜水的最好佐证。
蕃在那里?《平山县志》:“ 嘉阳城距今治十八里, 即春秋晋之蒲邑也。汉于此置蒲吾县。” 蒲吾位于洨水上源, 宁晋当洨水人泜之会, 然而契自泜水居番, 正逆洨水而上, 所行不远, 故其子昭明,得复居泜石矣。”
其实,商族先祖居住地就在滹沱河畔,黄壁庄水库一带汉代“蕃吾”故城遗址。这可以得到文献、传说、蕃地“亦可于汉常山郡薄吾县求之。薄吾,战国时期之番吾……是汉以来蒲吾,战国时皆曰番吾。番、蕃古今字,则谓番吾即殷契所居之蕃可无疑也。
砥石在哪里?史学界多有争议,厘清了太平河古恒水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泜湖的支流的历史经纬,清楚了商人民族的迁徒路线,就知道砥石就是石邑城。
昭明,阏伯(契)之子,相土之父,夏代商国二代诸侯王,商丘人,昭明继永阏伯遗志,开拓彊土,曾先后在藩和砥石一带活动,并在石邑城建陪都。
石邑城存续1000年。旧址位于今石家庄西南10公里,北故邑村南。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晋地)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齐)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是晋国、魏国、赵国争相觊觎,反复争夺的地方。史书有着许多诸侯国争夺中山国及石邑城的记载。
古驿道发掘出战国至汉代道路遗址近百米,路基坚实,路面平整,结构保存完整。古道遗址处尚有战国时期房屋遗址一处,汉代房屋遗址一处,出土泥质灰陶盆、罐、豆、夹砂红陶釜、石器、钱币等文物。专家认定,这条古道遗址是井陉古驿道的支路,可从古上艾(山西平定)直达石邑古城。
石邑城东是笔直的青龙山主峰高266米,南是历史名山封龙山,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伟壮观。西是古驿道口五峰山俗称顺天岭,海拔907米,为鹿泉区最高处,城北是青蛇山峰高400多米。
《史记·赵世家》记载:“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
史料载,赵国灭中山取石邑,在此铸造“妬邑”三孔布铜钱。秦灭赵后,仍在此铸兵器做武库,东北出土的铜戈上刻有“石邑”、“武库”,同时有“秦丞相李斯监制”字样。
封龙卧虎,洨河藏龙,春秋古城的王者之气,养育了洨河流域两岸人民。说文解字:(洨),井陉山在石邑城西,现叫五峰山,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
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这里是石邑深涧的出处。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涧深, 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
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这里的地理地貌是上天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杰作。
汉碑:封龙山颂,佐证中华第一王都石邑城。“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巨嶽雄峙,长河骏奔,崇冈复阜,如抱如蹲。万壑海流,汇为九泽,太行崛立,溢出平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八年于外,地平天成,五月朔巡,诸侯万国。天文别野,星当昴毕之区,土壤分州,域界幽并之宅。川纡岭迥,郁郁崔崔,峭壁耸秀,丹峰凝辉。晴瀑挂百寻之长练,颠崖转万谷之惊雷。‘上有蔽日于霄之古树,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俗有避秦,山多入晋,岳被重封,川经几浚。
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连绵无际,波涛拍岸,铿锵有声,茭蒲艾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野鸭游来游去,声声发出悦耳。大泽一直延伸到观津地界,围绕着平棘古城,渔船上传出渔夫的歌声……
石邑城!它是陶唐氏之故都,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的河是洨河!
《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古代文献还记载:契的儿子昭明居住在砥石。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世本》记载:“昭明居砥石。”郭沫若先生认为,昭明所居砥石,在河北省元氏、高邑一带泜水、石济水流域。
商民族的祖先契居住在黄壁庄水库一带的蒲吾,他的儿子居住在石邑城,说明商民族的祖先,从滹沱河一带蕃吾,向南迁徙,第一站是蔓葭城,到了太平河古恒水河畔,在经过金良川钘山口,到达岭底石邑城。
金良川,发现了一处先商遗址。地表发现少量陶片,南部梯田断面发现厚0.5米的文化层。清理发现灰坑一个,采集到有使用痕迹的石镰、石斧及红陶鬲、红褐陶卵形盆口沿、黑皮褐陶绳纹陶片等。在山顶圆形土台断面,还发现一座半地穴式房屋,房基填土,并出土卵形瓮、尖足鬲等。文物专家分析,这里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先商遗址,时间约在夏代中晚期。
这些历史遗存,也证明了早在先商时期,在南良都一代,就已经有村落出现,到了战国和汉代,这里亦是繁华的交通要道。考古学文物证据等一系列的证明,
南故邑,北故邑两村中间有个石邑城,往北几华里内有个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恒水,恒山郡,恒山城,太平河就是伴随秦皇古道[导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的古恒水。太平河古恒水的改道消失,汉宣帝传,《禹贡》地理志详细的告诉我们,绵蔓河改道,蔓葭城冲走,东垣城,九门等冲毁,常山郡迁移到元氏的准确时间。
太平河古恒水你在那里?翻开史书找不到任何有关资料。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华北平原上。是高高隆起蜿蜒起伏百里的卧龙岗让先人依古恒水太平河而居,筑堤坝,开漕运,建码头,立村落,共镇一座岗,桥西区有振岗路。
从西起井陉的头泉村井陉渡,到鹿泉区台头的黄石岗,到市区东岗头西岗头和振头,再到栾城区的岗头村,蜿蜒数百华里的沙土卧龙高岗它是大自然的产物。七十年代彩色卫星照片上呈明显的白色条带也非常明显,也都是绵河改道最好的佐证。也是古恒水太平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滚滚洪流,滔滔河水冲积带的伟大杰作。
以河冠名,绵蔓县。绵蔓县是井陉历史上置县的开始,县治所在地就是蔓葭城。因为绵蔓河改道造成人们不知道绵蔓县城到底在那里?两千多年来人们的呼唤!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由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就因为绵蔓水改道,造成以假乱真多处争辩,造成背水一战古战场到底在那里发生的历史疑案。
厘清楚了太平河古恒水的改道消失,及大陆泽为泜湖的来龙去脉,石家庄区域内在历史上遗留问题便迎刃而解。更清楚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南泜(脂)水,北泜(脂)水,谁是真正的泜(砥)水,蕃在那里,砥石到底在那里的历史疑案。
朋友们!陶唐氏之故都石邑城是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象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昭示着中华第一王都就是石邑城。
依我看,哪个也不是!
第一,只要考古发掘工作不停止,势必将有更多的新发现。当年石峁古城被发现,声称是”中国第一城”,可能没有想到,如今又会冒出一个更古老的良渚古城,于是觉得有些尴尬了;如今良渚古城又步石峁古城的后尘,声称是”中华第一城”,难道就不怕什么时候再冒出一个更古老更大规模的远古遗城吗?
第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在远古时期的辉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现有的认识,过去许多貌似定论的说法,不得不在不断取得的考古发现面前,承认结论的草率。华夏大地掩埋着的殷实厚重的中华远古文明,必将被一层层揭开神秘的面纱,放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我们民族远古祖先们创造的辉煌文明,必将一项项重见天日。
第三,更不该仅仅依据现有的个案发现,就断定中华文明多少多少年。道理很简单,那些远古城邦中包含的土木工程、建筑技艺以及出土的器物或化石,又是经历了多少年的传承发扬而变成当初的应用成就的呢?往前再推千年乃至万年?
第四,远古先民的智慧同样超出我们的想象。人类择水而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及其不计其数的支流,到底曾经孕育了多么丰富灿烂的远古、远远古文明,远远没有到最终下结论的时候,甚至说,永远没有最后下结论的那一天。因为斗转星移,因为沧海桑田,时空总在变换,唯有文明前行的脚步不曾停歇,而且永远不会停歇。
我们唯一该做的,就是发现、崇敬、感恩、传承与发扬光大!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