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八年,秦太后男宠轮子哥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山阳郡为食邑,以太原郡为封田,国号为毐。
《史记》: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嫪毐不过只是秦国太后赵姬的男宠,从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权势。嫪毐凭借太后赵姬的宠幸,裂土封侯,权倾朝野,在当时的秦国绝对算是一方巨擘。仅仅是他这个长信侯的身份,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中,就已经是少有人可与之比肩了。在地位上能够压其一头的,估计也就文信侯吕不韦了。
大家不要小看长信侯这个爵位,其乃是属于正儿八经的封君,相当于一个小诸侯。这里的封君,是战国时期所出现的一种新式封爵体系。
在战国之前,各国的封爵制度还是遵循周朝的宗法制,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底下的士人,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这里面虽然等级分明,但是他们都属于统治阶层,所有人都享有自己封地内的统治权力。比如说卿大夫,名义上是诸侯的家臣,但却可以在自家土地上修筑城池,建立军队,设立官员,完全就是一个小的国家。
然而,随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出现,再加上周王室权威的持续衰弱,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度崩塌了。尤其是各国互相兼并,集权制度加强,君主们不愿意将手中土地再像以前那样分封给底下的卿大夫,因为这样会变相分走他们的权力。
所以,各国变法的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度,搞出一套新的爵位体系。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弄出了军功爵位体系,不仅提高了百姓们征战的积极性,更解决了封爵给地的难题。在秦国的军工爵位体系中,这些虽然会得到土地赏赐,但是却没有响应的处置权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方六国,虽然其爵位体系中依然有卿大夫这些名号,但是相应的待遇却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是统治阶层。
但是,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是不能彻底废除的。毕竟这里面有一大群既得利益者,你不可能一次变法,就把人家原本的待遇给剥夺得一干二净。其次再招揽人才方面,新的爵位体系无法给予他们统治阶层的地位,诱惑力相对较小。
所以,列国又弄出了一个封君制度,作为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所以我们看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君”。什么商君、信陵君、孟尝君等等。《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但这个至尊其是相对的,即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至尊地位。所以,郑玄在注解中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从这个角度来讲,战国时期的君其实就是有封地的人。
例如秦封卫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魏国以信陵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而这些封君们,在自家封地上,是有着统治权力的。正如颜师古所说的“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这种情况也适合于战国的封君。封邑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封君是最高的统治者。在封邑之内,封君们可以筑城置兵、设立官属。例如商君卫鞅,乃是商邑之主,其在秦孝公死后,为了自保,曾发邑兵攻打郑地,然后被秦军击败。
《史记》:“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这里的邑兵其实就是商鞅自己的私兵,说明封君拥有独立的武装。
再比如墨者钜子投奔楚国阳城君,阳城君颁以符信,让他为自己守卫封地。这里的钜子乃是阳城君私属,直接向阳城君负责,而不是对楚国,这说明封君有任命官吏之权。
还有齐国孟尝君封于薛地,号之为薛国。在孟尝君遭到贬谪之时,薛国甚至可以脱离齐国,不分属与任何诸侯。这意味着封君对于自己的封地享有外交处置权力,封地属于他的私产,而不属于君主。这些都表明,封君其实就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卿大夫。
当然了,作为一个过渡体系,封君源于卿大夫,但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在卿大夫的基础上,还有诸多的变通。一般认为封君即有封地,其实不然。封君也可以作为一个荣誉称号出现,没有封地的人也可以封君。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刚成君蔡泽、武贞君苏秦、武安君白起,他们都是有君号而无封地。
所以,封君一般分两种,一为实封,二为虚封。实封者临土治民,封君对于封邑具有较稳固的领有权,邑内的行政、经济、财政统归封君支配,如同附庸小国;虚封者不临土不治民,只要俸禄和荣誉,没有封地。
当然了,不管实封还是虚封,其都是非常高的荣誉。战国时期能封君者,要么是宗室代表如信陵君无忌,平原君赵胜;要么就是大功之臣,如商君卫鞅、武安君白起。而这也体现了战国封君的两个基本条件:计功分封和亲属受封。
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封君,要么就立下大功。像《管子》中所说:
“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
要么就是宗室贵戚,如苏秦说:
“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虽然这里苏秦说的是封侯,但其实和封君是一个意思。在战国封君制度中,封君者不一定称“君”,也可以称公、侯,例如齐国孟尝君田文,也被称为薛公。楚国阳文君鲁阳文子,又称鲁阳公。秦国应侯范睢,在《史记》中也被称为应君。
当然了,从历代封侯者的地位来看,他们应该是属于封君中地位较高的那一群人。以秦国诸侯为例,比如穰侯魏冉、应侯范睢、文信侯吕不韦,哪个不是相秦多年,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封地上,他们则是一个比一个大,魏冉先封于穰,后又加于陶。吕不韦不仅有洛阳十万户,还有河间十五城、蓝田十二县。是故,著名史学界吕思勉先生曾这样评价:
侯之爵较君为高,其地当亦较君为大。
从吕不韦等人的待遇来看,嫪毐这个长信侯,地位绝对不低。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他有担任要职。但当时秦王嬴政还未亲政,赵姬身为太后,在国政决策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嫪毐有着太后的支持,插手朝政并不难。正是因为嫪毐有着这样的便捷渠道,底下才会有那么多的门客追随。他们就是想通过嫪毐,从而谋取官职地位。
《史记》记载: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有着如此之大的权势,也难怪车夫出身的嫪毐,最后居然敢谋反叛逆。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战国时代结束后,封君制度的使命也完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设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将封地和爵位的挂钩彻底废除。虽然此时依然有彻侯这样的爵位,但其已经是虚封了,只拿俸禄赏赐,无法裂土治民。
长信侯是是侯爵,属于爵位,并非一个职位。
历史上的长信侯是嫪毐,也就是秦太后赵姬的男宠,赵姬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她还有一个情人是吕不韦,吕不韦年纪大了,无法满足赵姬,于是把嫪毐引见给了赵姬,嫪毐当场给赵姬表演了一段独轮车,赵姬一看欢喜的不得了,嫪毐凭借赵姬的宠爱,得爵位长信侯。食邑在山阳郡(现在山东巨野一带)。
东周列国时,各国改革变法,对爵位制度上也有些改变,周朝时的爵位是有封地,还可以世袭罔替的,而到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封爵以后,只有食邑,但是不能世袭罔替。
而且爵位是没有行政权力的,就是可以从食邑内获取,但是却没有权利掌管自己食邑范围内的地面,其管理的行政权力仍然属于各个郡县的行政长官。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