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解答你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说,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所谓数九,和数伏同理,就是从每年冬至开始算,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八十一天结束。
基本上呢,三九和四九最冷,这个是没太大的争议的,大家都能感受到。从统计上看,也是三九更冷。
为什么会这个时候最冷?
其实,气温如何也是个盈亏的模式。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热,到夜里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这个过程是个正反馈机制,天会越来越热。冬天,就成了负反馈,越来越冷。
到了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地主家还有余粮”!!过了冬至,“余粮”仍然在被消耗,到“三九”,北半球热的“余粮”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发现了吗,我们要动态地看待,或者用数学里的斜率、物理中的加速度,来类比思考。
也就是说,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时,气温也就达到了最冷。
气候难道没有变化吗?
未必,我们从下面这张图不难发现:
随着气候的一些变化,很多地方也逐步在四九、五九出现最冷的情况。
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帮助,希望您可以给我点个赞!花不了多少流量哒!相信我!嘿嘿嘿!
作为一个东北人,三九天实在是太了解了。从小就听老人讲起。
为什么叫做三九天?从农历来看是从冬至那天算起的第三个“九天”,就叫做三九天。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放在今天全球变暖等一些因素影响,可能大家感觉没有那么冷,小时候那个三九天那真是能冻死人的节奏。
所以民间有很多关于“三九天”的一些谚语、歇后语、养生等等一些风俗。
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既然有“三九”,那么同样也有一到九。
那么冬至则为“一九天”的第一天,
然后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以次类推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也就过去了。
同样在传统文化里面,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就像我们看《西游记》里面取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也就是达到了极致,最大的意思,不是说他们正好经过了八十一难,回过来说,古代人也认为过了这八十一天,必将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
今天大家住着温暖的楼房,有空调,有暖气,有地热,甚至来说冬天在屋里穿个背心都是可能的,但是在古代,即便在屋里估计也是棉衣棉裤,甚至对于普通人家以及游牧民族来说,冬天就像一场荒野求生一样,直面生死,所以八十一天是极难过去的。不过有个日子数数,其实也是有个盼头的事,毕竟是倒计时。
最后节选一些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
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
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
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
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
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
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
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
“三九”是数九中的第三个“九天”,俗称“三九”。数九寒冬,尤其是三九、四九临近腊月,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阶段。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气,用来描述冬季的气候变化。数九是从每年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数九的起源非常悠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但至少从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在民间流传。
九九歌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许多歌谣,北方传唱最为广泛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民间也有“九尽杨花开”的说法,数九结束,天气也就开始转暖。
关于“三九”的说法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温差较大,北方地区的尤为寒冷,东北地区甚至有“三九四九冻死狗”的说法;在中部地区,三九四九河流也开始冰封,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行人;而在南方地区,三九四九就没有那么冷了,例如在江苏有“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的说法。
三九天垂钓
三九天黄河以北的地区大部分河流都已冰封,许多钓友开始走上冰面,凿开冰层来冰钓。东北地区有“冰冻三尺”之说,冬钓也是东北垂钓活动的一大特色,靠近中南部地区,由于冰层不厚,钓友们出去冰钓一定要注意安全;南方地区的河流基本上不会冰封,可以常年垂钓,不过由于气温的降低,鱼口会有所变差,钓友们要做好“空军”的心理准备。
——上弦月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