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一年里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对于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说的: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与“白露为霜”的说法基本一致,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霜并不是露凝结的,而是在晚上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
作为一个由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霜降有其独有的天气气候特点。
谚语云: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这时候,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经降到了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了越冬期。而南方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华南沿海即将入秋。夏末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酷热,广大农村瓜果飘香,稻谷丰收在望。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大风降温以及寒潮等天气。统计显示,从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那么,霜降节气里,真的会降霜吗?情报君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只有部分地区可见霜,主要是二十节气发源地黄河流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一般出现初霜,与霜降节气吻合的较好。其他地区则不一定,因为我国各地的初霜时间差别很大,正常来说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在8月底;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初霜多在10月初;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0°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更为夸张,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节气里,万物生长速度减慢,而且空气干燥,大地的水分少,夜间常有霜冻降临,植物的叶片会转为枯黄而后凋落,正应了霜降的第二候“草木黄落”。此外,由于天气渐冷,习惯冬眠的小动物也开始进入休眠状态,即“蛰虫咸俯”。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同时,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夜晚地面热量散失非常快,温度可骤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近地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成六角形的冰晶,色白且结构疏松,即为霜。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分云:“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节气温已经很低,白露变成寒露,寒露又要变成霜降了,所以叫“霜降”。
我国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各地初霜日期差异很大。总的是北方早,南方晚,西部早,东部晚。东北平原在9月下旬出现初霜,个别年份在9月上旬或8月下旬出现初霜;华北平原10月见初霜;黄河流域在霜降节前后出现初霜;江淮和江南地区11月中旬至12月初出现初霜;南岭以南很少有霜。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的称多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的清水河,年平均霜日达245.6天。到霜降节,由于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成露。假如这时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就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这就是“白霜”,气象上称“霜”。
霜冻是指在温暖季节,地面最低温度小于零度的低温,不出现霜,俗称暗霜。这种低温降到植物所能忍受的限度以下,而使植物遭受冻害。
江北地区开始出现O~C以下的低温冰冻就来到来。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