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曾经说过,道是天下的道,道是所有人的道,并没有什么需要刻意隐瞒的。秘密也只是在我们这边的,也就是在我们心头的秘密,在南怀瑾老师那里是没有秘密的。
也正是南怀瑾老师这样天下为公的理念,导致南怀瑾老师生前公布了很多所谓的秘密。
这些所谓的秘密一公开,还不那么要紧,因为毕竟是造福天下人的事情。但是,有少部分人可能会因为这些秘密的公开,而导致损害了他们的个人私利。
就比如说南怀瑾老师所公开的那个肚脐贴的方法。公开之后,所有天下人都知道了,个别人就没办法利用这个东西来为他自己谋取利益了。
所以说,根据渊回判断,这一部分人是非常讨厌南怀瑾老师的。
因为俗话讲,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南怀瑾老师那里,没有任何秘密,他老人家把它所知道的东西都给公开之后,无形之中会损害了个别少数人的利益,甚至是端了别人吃饭的家伙。你说这一类人怎么会不讨厌南怀瑾老师呢?
讨厌南怀瑾老师就会去批评他,诋毁他,甚至出动一些非常下三路的方法,去散布消息影响舆论,让大家对这个南老头子都没有什么好印象,这样的话,他的目的就达成了。
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渊回认为,这种人还有以下几类:
第二类人:
为了名利,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
这一部分人自己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能够让自己站起来的那个才华和智慧,就往往通过碰瓷,或者是诋毁,贬低别人。从中抬高自己,让自己获得一些所谓的名利。
当然,这里的名也可能是骂名,在这个信息时代,被人骂火事实上也是一种火。
这一类人的道德素质往往是很差的,渊回是建议大家远离,因为和小人相处往往是非常危险的。诸葛亮曾经告诫阿斗,叫他亲贤臣,远小人。这个远字就用
的非常妙,和小人周旋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要尽量去远离。
第三类:
这一类人可能是真正对南怀瑾老师有误解的人。
渊回也发现,有很多人对南怀瑾老师的著作当中的一些内容,甚至是音视频片段断章取义的造成很坏影响的,这个也很多。
有不少人,可能通过了那些只言片语对南怀瑾老师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产生了一些误解,从而讨厌南怀瑾老师的。
不过,这一类人都是有情可原的,经过我们的争取,耐心解释,他们是有可能重新对南怀瑾老师产生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的。
第四类:
这一类人可能是真正讨厌南怀瑾老师的那一部分人。
南怀瑾老师并不是金银财宝,他做不到人人都喜欢。纵使是金银财宝,也不能保证天下所有人都爱钱如命。
可能有些人看到南怀瑾老师就是觉得不喜欢他,就是单纯的不喜欢,就是单纯的讨厌他,这也是存在可能的。
但是,渊回需要说的是,大家不喜欢可以远离,可以不关注,你也没必要在那里,把自己的这种不喜欢的情绪,把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这种就没有意思了。
第六类:
这一部分人可能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见解,真的和南怀瑾老师的不太一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他们会把自己和南怀瑾老师的一些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可能会稍加一些指责和批评,这种也是正常的。
哲学上面有句话来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很明显,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一个和南怀瑾老师思想意见完完全全相同的一个人。
有不同意见是好的,大家可以表达出来,互相讨论,互相辩论,正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么。
但是,你在那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就没必要刻意指责别人。有问题,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在一块儿讨论,和谐的去讨论,而不是在那里肆意指责,刻意的去诋毁,这样的话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余自十年前,研读南师之《论语别裁》,兼读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小史》,张岱年之《中国哲学大纲》,虽有笔记,实皆淡而无感。南师其它巨著,如《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老子他说》等,更觉晦涩难懂,读之不能。
五年前,家中父母、长辈逐渐凋零仙逝,自己工作又从高峰跌落,几万念俱灰,觉生之无义,遂抄录《楞严经》、《金刚经》,兼打坐聊以度曰。遇经文深奥难懂之处,翻阅南师《楞严大义今释》、《金刚经说什么》求助,渐而通其义。
四年前,南师仙逝,余以网络消息,入上海瑞金医院求探視而不得,怅然而归,夜梦吉祥。
近两三年,既少俗事缠身,着力于习佛经、拜寺庙、打禅坐,渐感佛学无上智慧。我辈未达其义而妄言,实乃以盲牵盲,戕人慧命,其罪深重!
余自谓渐通佛经,尝与他人谈之,多怪异而視。深思之,实乃未通达也。洋务以来,西风东渐,儒被打,道被推,佛被摧,谈佛论道谓之迷信,得怪异之視,人之常情也。国人之思想,谈老庄尚可,其尚被视之为治国经典也。在世而论佛者,已超知识分子、社会之容忍也。
反观南师之处世,可与僧人谈佛,可与学者论道,可教世人以儒,真谓上下五千年,出入三大教者也!我之辈,不晓佛,不知道者,耐何自蒙其眼,信口而言乎!
何谓知佛、道者,通读经书而无惑者也。南师者,不仅知,亦证道者也,其著《如何修证佛法》、毗荼之舍利即明证也。
南师者,我辈之难望其项背也!
参读经书自证目录:佛学之《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长阿含经》等;道家之《道德经》、《列子》、《庄子》。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