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在四川,行走藏区是经常的事情。到藏区,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各种藏寨各种寺庙外,便是高山、桥梁、垭口、河谷等地,到处是迎风猎猎飞舞的五彩经幡。
关于这五彩经幡,各种说法颇多,莫衷一是。为弄清楚来龙去脉,俺曾向阿坝州广法寺、观音庙的几位僧人讨教龙达、煨桑、风马旗、经幡以及象雄文化和苯教的来由。综合他们的说法,简而言之,这些藏区的民俗常用的物什,都起源于藏区象雄文化。
阿坝金川观音桥观音庙脚下。世界最大的煨桑炉河边的经幡阵。摄影/勒克儿
象雄是远古时代一大邦国,象雄的地域囊括古代青藏高原,是雍仲苯教的发祥地。古象雄文化为苯教之源。古象雄人笃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马肉。象雄盛世、即十八代鹏甬王之时,也是雍仲苯教盛行之际。雍仲苯教文化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经幡,亦即龙达(龙达是藏语,也叫风马),就是古象雄文化以及后来的藏传佛教密宗文化的传承。
藏区桥梁上常见的经幡。摄影/勒克儿
经幡,是藏区用棉和麻混纺的一种帛制成的方形、长方形、长条形的彩旗,也有纸做的。共有蓝、白、红、绿、黄5种颜色,分别代表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不同颜色的经幡,上面分别印有经文、六字真言、剽悍的骏马以及长寿佛、度母佛、观音菩萨心咒等等佛菩萨的咒语。
藏区神塔周边,典型的经幡阵。摄影/勒克儿
一些现代文献对经幡也有其他解释,比如,藏传佛教赋予了经幡5种颜色为五方佛和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
藏区比较少见的经幡方柱塔。摄影/勒克儿
但是,不管说法怎样,在高山、桥梁、垭口、河谷等地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是用来祭山神的,并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
海拔4800米的阿坝金川阿科里乡日照藏寨。他们寨前寨后到处都是这样方柱形经幡,而且大多只是白色。这一经幡形式说明,悬挂或者树立的经幡阵,经幡不一定是5种颜色必须齐全。这一经幡的呈现方式,在藏区是非常罕见的。摄影/勒克儿
这又是藏区另一种经幡呈现方式。只有红色。摄影/勒克儿
因此,按藏族人的宗教习俗,有交通条件的每座大山垭口,都悬挂有五色经幡和煨桑塔,在翻越山的垭口时,藏民都要向天空抛撒龙达,以敬祝山神,祈祷平安。他们抛撒的龙达是一种两寸见方的纸片,薄薄的。这些用于旅途使用的龙达,目前已经是藏区的特殊商品,购买时,纸片的颜色主要有白色,也有暗淡的玫红、姜黄和苍绿色的。使用时,纸做的龙达顺风抛撒,飘的越远越好,这样运气会好转。布做的龙达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于神山坡上或者江河岸边、山林垭口峡谷谷口、桥梁两边甚至牧场里和藏寨屋顶,以此来向神灵祈福。
藏区高山垭口常见的五彩经幡呈现方式。摄影/勒克儿
在翻越大山后,藏民都要在垭口处的经幡呈现处向天空抛撒龙达,以敬祝山神,祈祷平安。摄影/勒克儿
藏区罕见的白色经幡刀旗阵。摄影/勒克儿
布做的经幡,悬挂的地方多为风口,悬挂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沿着江河岸边悬挂一两千米长的,也有在山坡上摆成伞状的;还有中间竖起一根高高的“玛尼杆”,经幡先系在N条长绳上,长绳一端系于杆顶,另一端斜拉下拉扎进土里固牢,远远地看去像一座塔,当地人也称经幡塔。几个经幡塔之间,再用横挂的经幡相连,便组成气场非常强大的经幡阵;还有的是长长的刀旗状,密密地插在地上形成刀旗阵……不管怎么悬挂,藏民们认为,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
藏区经幡各种悬挂、呈现方式一瞥。摄影/勒克儿
藏区经幡各种悬挂、呈现方式一瞥。摄影/勒克儿
藏区经幡各种悬挂、呈现方式一瞥。摄影/勒克儿
藏区经幡各种悬挂、呈现方式一瞥。摄影/勒克儿
藏区经幡各种悬挂、呈现方式一瞥。摄影/勒克儿
藏区悬挂于河流岸边的经幡,有的长达几百至1000米。摄影/勒克儿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