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的礼并不是文明礼貌的礼,而是礼制和礼教的礼,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和形式区分尊卑贵贱,固化等级制度,让每个人安于本阶层——摆正自己的位置,严守自己的本分,从而建立一种稳定的、有序的和谐社会。因为底层百姓太贱了,不值得为他们制定礼数,这叫做礼不下庶人。但庶人也是人,在模仿贵族生活仪态时也传承了礼文化,深究起来这叫做僭越。
祭祀是传统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祭祀活动中无论是器具的大小、颜色、数量、质地,还是持续时间、语言方式、服装饰物、仪式礼节都有详细的规定,说不尽的繁复、精妙,博大精深。孔子是大学问家,其核心是殡葬司仪的学问。
祭祀文化十分劳神伤财,不符合商品经济社会内在需要,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庶人也竞相效仿,严重影响社会组织效率,早已被移风易俗,化繁为简。
传统的礼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官员的威仪,礼制的学问还是很深奥,比如《唐六典》中不仅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员的车马服饰,还规定了几品官员可以纳几个妾。其实理解礼制的等级属性很方便,古装电视剧中的山呼万岁、官员出行的鸣锣开道是必要的形式,曾经时不时的道路戒严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变种。
说中国人讲究面子,这个面子完全是礼制演化流变而成的。古代用隆重的婚丧嫁娶仪式声明、强化等级位序,现代社会用红白喜事的场面广播、宣布实力和等级,概括为面子。现在有一种把这种社交活动演化为经济往来的倾向,如果人不到场仅仅通过微信红包随礼,这种行为就退化成了零存整取的、没有保障的理财项目,这种脱离社会意义的风俗实在没必要依其惯性保留。
面子是礼教垂死时下的一个蛋,携带着传统礼制文明的基因。某个酒桌上,一农村底层干部一屁股坐到与级别不匹配的座位上,一段时间被议论不懂礼数——你的屁股有那资格坐到那号桌、那个座位号上吗?这是礼数的数。面子又叫脸面,却是由屁股坐到哪个数位上决定的。国学中的礼是高难学科,对等级、面子的充分理解,大体上可以粗略把握中国的礼文明。
老子非常严谨地揭示:无论是人们心灵道德的败坏,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它们具有一个相同的信风球,这就是礼德。
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 :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德是基础、灵魂,礼是德的体现、落实。有人觉得,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礼,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礼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实,它反过来也起着培养仁德的作用;通过礼的熏陶,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 礼不是小节,也不只是一些形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气的基本准则,在礼的形式下,体现着道德的情感和要求。 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才是有德君子。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