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超市里做过暑期工的经历,了解了一些所谓的超市“潜规则”,但是时间过去太久,可能有些已经忘了。
1、促销堆头要注意
很多超市会把堆头摆在过道上,方便顾客购买,其实这些商品很多是没什么问题的,就是和商家有协议,进货价有所降低,以提高销量。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堆头卖的都是特价,有时候会把原价商品和特价商品放在一起,很多时候顾客可能购买的就是原价商品。
2、生鲜冷藏食品看时间
有很多人一说到超市潜规则,就会想到时间,但是其实最该看的是冷藏食品的时间,尤其是生鲜奶制品的时间,因为很多需要冷藏的鲜奶的保质期都是1个月或是更短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都会有特价。一般过期的商品就会倒掉,我也帮过那些卖鲜奶的小姐姐倒过好多的鲜奶,看到就很心痛。
这时候,各位就一定要看清楚所谓的日期。
3、收银台,小心机
那时候,店长很关注收银台的商品摆放,那里经常了卖出挺多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有一款新产品刚上市,本来是无人问津的,后来在收银台一摆,销量刷刷地上去了。
就好像口香糖、巧克力这些商品,销售区的货架上的货每次都是用来填补收银台的货,我经常推着小车车帮它们搬家。
当然收银台附近也会摆放很多的换购商品,然而很多商品其实质量或者用户体验并没有那么好,所以选择这些商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顾客买不到最划算的商品
超市里的最划算的商品一般都是员工内销的,肥水从不流外人田。有一次,1L装还是2L装的芬达卖到2.5元一支,比买矿泉水还划算,可是全部都被员工内销掉了,那是我看有人提着5元一支的特价大雪碧,表示很不屑。
5、越靠里面越新鲜
我第一次上货的时候,就被教育说,保质期越新的货物,就得越放里面,每次上货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还是食品类。
其实应该还有的,比如最常见的货架高低会摆放价格不同的商品这些“潜规则”,然年代过于久远,我有些记不清,就说这几点吧!
1.如何摆放商品,是超市的一种营销策略,把商品按照不同位置摆放,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销售量。通常,利润较大的物品,摆右边,因为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所以总喜欢拿右边的东西。一些不太新鲜的食品,通常也会摆放放在这个位置。
2.早上8:00—9:00这个时间,超市里的人流量最小,但蔬菜、鲜肉类食以及海鲜产品是最新鲜的。晚上8:00以后超市人最多,但很多食品,如蔬菜、海产品、豆制品等都不新鲜了,开始打折促销。
3.散装的新鲜肉食都是早上上架,蔬菜也是最新鲜的,此时购买这两种食品性价比最高。但水果却不能保证,因为很多水果都要存放两三天,每天在水果表面淋点水,就会让它看起来依然很新鲜。
4.我们到超市里会发现,那里摆放的各种肉类,都红嫩新鲜,各种蔬菜都翠绿无比。等买回家再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超市里特意选用粉红色的灯光照射肉类,会显得格外鲜嫩;选用绿色的灯光照射蔬菜,会显得更绿。
5.消费者购物时并不注意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价格,商家根据这种消费习惯,提高价格后再附赠品。特别是促销食品,基本上都是一个新的搭一个旧的卖。
6.标有当日生产日期的熟肉,其实并不新鲜。有可能今天买的香肠里可能会掺杂前几天没有卖完的香肠。一般情况下,很多熟食如肉类和肠类都用保鲜膜包装,包了一层的,说明东西还比较新鲜,层数越多,越能掩盖其不新鲜的一面,而且很多都是因为食品失水,才导致包装袋滑落,所以只能多包几层。
7.超市在促销的时候,都会推出一些特价商品,很多人认为特价商品就是价格便宜的商品。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一些正常价格的东西甚至是高价的东西,标成特价出售。
谢谢头条邀请。一直在政府财政供职,对于市场运转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超级市场即零售业是目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发展得最好的产业。其营销手段也是最容易兼得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超市吸引顾客的首要因素就是品种健全,生活中想买什么都能在超市找到,然而这也带来了超市经营中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库存冗余。由于顾客的流动性,超市经营者很难准确把握最优库存量,一旦供过于求,卖方成本会大幅提升。如何清库存呢,让利促销是最好的办法。这就是潜规则之一,卖方可以接着周末节假日这些人流量大的时段,对库存较大的商品做降价促销,同时包含着部分掩人耳目的新产品,如蔬菜肉类等新鲜食品。购买者低价买到了商品,而超市亦不会亏本且还挣到了人气,偶尔有几个买到过期产品的,那也影响不了口碑,譬如我读书时就常买到隔天过期的费列罗。。潜规则之二就是99定价策略。这其实是美帝一家叫麦肯锡的著名策略服务公司在上世纪为全球销售业做的最大贡献。我们常在超市看到原价如2.00折价1.99这样类似的产品,而这正是多数消费者所无法绕过购买欲圈套。麦肯锡公司做过的实验表明,在注明原价与折价的标签产品上,即使降价空间低于0.01%,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概率也会增加百分之六十,这就意味着即便你本来不需要这件产品,也会因为“占了便宜”的心理掉入陷阱,回家以后随便一扔,才发现没用。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商家的手段,但在契约精神越来越泛华群体意识的今天,这一诱导手段其实已然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