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直认为电子是基本粒子,不可再分。我今天这样的一个介绍,说电子可分。不知道该理论真实性如何?不过看介绍不是空穴来风。大家也脑补一下,这个知识。看看你了解过吗?
电子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带负电,电量为1.602189×10-19库仑,是电量的最小单元。质量为9.10953×10-28克。 常用符号e表示。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一切原子都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运动的若干电子组成。
英国剑桥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伯明翰大学的同行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公报称,电子通常被认为不可分。但1981年有物理学家提出,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电子可分裂为带磁的自旋子和带电的空穴子。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将极细的“量子金属丝”置于一块金属平板上方,控制其间距离为约30个原子宽度,并将它们置于约零下273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然后改变外加磁场,发现金属板上的电子在通过量子隧穿效应跳跃到金属丝上时分裂成了自旋子和空穴子 。
研究人员说,人们对电子性质的研究曾掀起了半导体革命,使计算机产业飞速发展,又出现了实际研究自旋子和空穴子性质的机会,这可能会促进下一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计算机革命。
各位,相信你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两个粒子:自旋子,空穴子。按这个报道的话,就是说已经发现了这个粒子。
我特意去查了这两个粒子。
自旋子(英语:spinon)是一种准粒子,是电子出现电荷自旋分离现象时分裂成的三种准粒子之一(另两种为空穴子与轨道子)。也就是说电子可再分为自旋子,空穴子,轨道子。这个确实是不知道,孤陋寡闻了。
2011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X射线照射下Sr2CuO3中铜原子的电子会跃迁到高能轨道,并分裂成自旋子与携带轨道位的轨道子。竟然是2011年的新闻。可靠吗?有专业机构人士可以给确定一下新闻的真假吗?
轨道子(英语:orbiton)是一种准粒子,是电子出现电荷自旋分离现象时分裂成的三种准粒子之一(另两种为自旋子与空穴子)。
1997-1998年,van den Brink、Khomskii与Sawatzky从理论上预言了轨道子的存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则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轨道子。实验使用X射线照射一维Sr2CuO3材料,导致铜原子中的电子跃迁到高能轨道,并分裂成携带自旋性质的自旋子与携带轨道位的轨道子。
空穴子(英语:holon),又称为电荷子(chargon),是一种准粒子,是电子出现电荷自旋分离现象时分裂成的三种准粒子之一(另两种为自旋子与轨道子)。
我找的这三个定义,是百度百科。显示是科普中国审核编辑的。所以信息应该可靠。大家脑部一下。科学无止境,活得再久,也研究不完这些粒子世界。
不过电子概念非常重要,这个知识大家了解一下,还是很有必要。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是不是也补增了这些关于电子的知识。
不过还是有个疑问,电子可以再分这个实验,怎么说也是划时代实验。怎么没有得诺奖呢?
独立学者,科普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整理提供。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qigaiguan.com/yhtg/17188.html